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应用FP I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目的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方法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PI)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将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损伤后1d、7d、14d、28d亚组,每组各8只。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结果(1)对照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结构良好,层次清晰,RGC呈单层排列,整齐密集,胞核清楚,核膜光滑完整;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各层结构变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RGCs出现核固缩,染色加深,排列稀疏,逐渐出现空化RGCs。(2)正常对照组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引出典型的N75-Ploo-N135曲线,潜伏期和振幅分别为(41.63±4.89)ms和(9.12±2.97)μv;视神经损伤后1d Ploo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潜伏期逐步延长,波幅降低。结论应用FPI成功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奠定良好基础。二、晶状体损伤促进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GCs轴突再生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晶状体损伤促进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GCs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28只中国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只,每组按照不同观察时间点(1、2、4、7、10、14、21、28d)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8只。应用FPI建立右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实验组损伤右眼晶状体,对照组不损伤右眼晶状体。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2、4、7、10、14、21、28d行F-VEP检查并进行比较,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制作视网膜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巨噬细胞的数量,用焦油紫染色标记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对存活的RGCs进行计数。结果实验组,视神经损伤后1天,F-VEP主波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10天时潜伏期最长,随后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7天时最低,随后振幅逐渐升高;在对照组,视神经损伤后P100潜伏期逐渐延长,振幅逐渐降低。在实验组,铁染色标记阳性的活化巨噬细胞在在视神经损伤后4天视网膜内检测到,轴突再生的RGCs损伤后7天检测;而在对照组,始终没有检测到铁染色标记阳性的活化巨噬细胞和轴突再生的RGCs。结论晶状体损伤可促进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GCs轴突再生,活化的巨噬细胞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三、Z-DEVD-FMK对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GCs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Z-DEVD-FMK对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中国白兔104只,随机选取8只兔作为空白对照组(N组),其余96只作为实验组,分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和眼周注射组,每组48只。玻璃体腔注射组中兔右眼注射Z-DEVD-FMK (A组),左眼注射DMSO液(B组)。眼周注射组中免右眼注射Z-DEVD-FMK (C组),左眼注射DMSO液(D组)。每组又根据给药后1d、4d、7d、10d、14d、21d观察时间点分为六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眼。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luid percussion brain injury device, FPI)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后第1d、4d、7d、10d、14d、21d行F-VEP检查,TUNEL法检测RGCs凋亡。结果(1) F-VEP:给药后第7d、第10d、第14d和第21d,A组和C组的PIoo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升高。与B组和D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主波潜伏期在给药后第4d虽然仍在延长,但与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伤后第21天的潜伏期和振幅分别为(64.46±5.92)ms和(6.61±2.61)μv,C组分别为(71.06±5.57)ms和(5.91±1.64)μ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潜伏期和振幅与其他各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TUNEL染色及RGCs凋亡率:C组和D组在伤后第1天TUNEL染色可见凋亡细胞,第4天明显增多,至第7天达高峰。A组和C组在伤后第4天至第10天仅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在第4天-第21天,与B组、D组比较,RGCs凋亡率明显减少。结论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能有效地抑制视神经损伤后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功能修复。Z-DEVD-FMK玻璃体腔注射比球周注射作用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