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益气活血通络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机理,探讨中药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临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的中药处方。 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时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肝肾功能及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自拟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单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自入院时开始应用,术前12h停止应用,术后12h、24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后每天1次,术后用药7~10天。其中试验组应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汤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术后功能锻炼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跖曲背伸、双下肢弹力绷带应用及持续被动活动(CPM)机功能锻炼等基础及物理预防措施。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术后病人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检查血红蛋白含量(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观察手术前后患肢疼痛、肿胀、发绀及浅静脉曲张情况,并在术前、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常规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确定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大小、部位、范围及栓塞程度,同时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测定。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病例在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五个时间点对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进行记录整理,并进行重复资料统计学检验。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PLT)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红蛋白(HGB)含量各个时间点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比对照组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FIB)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三个时间点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两个时间点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超声诊断标准,两组60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4例,血栓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为23.3%。对照组11例,发生率为36.7%;试验组3例,发生率为10%,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未出现肺栓塞(PTE)及死亡病例。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皮下瘀斑)发生率试验组为20%,对照组为16.7%,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术前术后肝肾功能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能减低血小板计数(PLT),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一定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