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收集200例慢性盆腔炎住院患者病例,将其一般情况、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统计,总结临床治则与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规范化提供资料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且病例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归纳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孕次、病程等基本资料,归类其分布证型,应用慢性盆腔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评判标准对其治疗之前与之后的疗效积分相比较,所有资料数据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研究共搜集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200例,汉族197例,蒙族1例,回族1例,维族1例。病人的平均年龄为35.13岁,113人病程在1年以上,100人有流产史,120人有生育史,生殖道感染情况以混合感染为主,前三位的病原体分别是解脲支原体、线索细胞和沙眼衣原体。2.证型分类方面,有五类: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肾虚肝郁证及血虚失荣证。其中以气滞血瘀证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0.5%。3.方药使用方面,气滞血瘀证使用方剂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膈下逐瘀汤、丹元散、牡丹散加减;湿热瘀结证使用的方剂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调血汤、炎克宁方加减;寒湿凝滞证选取少腹逐瘀汤加减;肾虚肝郁证拟调肝汤加减;血虚失荣证方选当归建中汤加减。4.归类分析中药发现,共使用中药126味,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物多归于肝经(28.09%),其次是脾经(18.54%)和心经(11.80%)。5.疗效方面,综合疗效有效率93.5%。气滞血瘀证治疗有效率为95.0%,湿热瘀结证治疗有效率为94.1%,寒湿凝滞证治疗有效率为90.0%,肾虚肝郁证治疗有效率为92.3%,血虚失荣证治疗有效率为80.0%,各证型间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无统计学差异;各证型的中医症候及体征疗效前积分(32.70±+6.29)与治疗后积分(12.64±4.7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0~34岁段的患者综合治疗有效率98.35%,与35~44岁段和45~55岁段用卡方检验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之间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在1年以下的和1~3年的患者间卡方检验比较后发现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3~5及5年以上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1-3年的患者与3年以上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13岁,病程1年以上的113人阴道分泌物感染以支原体及细菌性阴道病为主,多数患者合并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其它妇科疾病,其中有25.5%的患者有异位妊娠病史,21.0%的患者伴随不孕2.我院慢性盆腔炎住院患者中按证型出现频率分布,由高到低的次序为: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肾虚肝郁证血虚失荣证。3.针对实证以“瘀”为主的病因病机,本病从“瘀”与“肝”论治,证治方法集中体现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原则。临床上通过中医药综合手段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证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5%。中医症候疗效达到93.5%,其中气滞血瘀证疗效最显著,湿热瘀结证次之4.通过频数分析得出各证型共使用126味药物。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为20.6%,其次为清热药(15.1%)及活血化瘀药(14.3%)。各证型高频药物归经以肝经(28.09%)为主,其次为脾经(18.54%)和心经(11.80%)。5.各证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疗效最高的为气滞血瘀证(95.0%),年龄、病程与疗效有一定相关性,35岁以下和病程在3年以下的患者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