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全面分析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持。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在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意识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具体构成及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的形成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以期在深化理论研究的的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贡献。全文包括摘要、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部分:首先结合现实提出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的问题,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学术界研究的现状、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进行分析。对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正确解读和把握,是探求它们之间内在关系的必要前提。首先,论文分析和论述了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其次,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基础上,科学地解读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实践性、广泛的渗透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等特征;最后,详细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约束,指出: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撑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的社会导向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的构建;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多元利益协调;意识形态的社会调控功能制约着和谐社会的秩序维持。第三部分:对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进行分析。这是本篇论文撰写的落脚点和论述的重点所在。意识形态建设纷繁复杂,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意识形态基础更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理论工程。首先,本文对意识形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进行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物质的、政治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等等多重基础,意识形态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重重要基础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次,本文从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与现代性;和谐社会与社会乌托邦;和谐社会与市场经济;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五个值得人们重点关注的方面探讨了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及其合理构成。第四部分:对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只有明确了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的生成所需要的条件,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的生成才能实现。本文详细的指出了和谐社会合理意识形态基础生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社会心理条件。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