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词典》作为我国最大的的汉文辞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收集汉语词语最为完备的词典。全书正文十二卷,附录索引一卷,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字、词兼收,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五千余条,计五千余万字。其内容之浩繁,涉及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的教义等多个层面。所收条目力求释义确切完备,考据精审清楚,文字简练明白,符合辞书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的要求,是集古今汉语之大成的优秀成果。 自1986年《汉语大词典》第一卷面世之日起,便得到了学界的积极肯定。然而,如此卷帙浩繁的一部词典,从1975年召开全国辞书规划会议到1993年《汉语大词典》十二卷正文完全刊行,历时仅仅18年。同时,限於当时物质匮乏、技术条件落後,它又采取用笔书写、手工制卡、铅字排印的编纂手段。种种客观历史因素的制约,再加上某些主观意识的影响,《汉语大词典》也就存在了些许瑕疵,主要体现在某些词的释义不全面或例证始见年代不准确。随着汉语研究的深入、大型电子资料库的建立以及新语料的不断发掘,《汉语大词典》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修订亦是势在必行。 当前,学术界已对《汉语大词典》的误差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订补修正工作,产生了相当数量和高品质的成果,国家已於2012年展开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工作。 鉴於笔者精力和学识有限,本论文在充分利用资料库、图书馆库藏资源的前提下,只针对《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青”部下的词条进行分析研究,归类为以下几个问题:一、书证问题(书证滞後,无例证,引文错误,引文过简);二、释义问题(义项不完备,释义有误);三、词条漏收;四、多重错误。 本次研究遵循“有据可查,原原本本”的原则,对“青”部下所有词条逐条比对、发现问题;查证原书、分析并解决问题;分类归纳、得出成果。笔者在此以“订补举隅”之名列出,希望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与完善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