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绿原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为其进一步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微创性兔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于9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侧髋关节,经微创入路,用液氮治疗仪行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1周、2周及4周后各处死3只,行骨盆正位X线影像学检查、股骨头大体标本观察及组织学检查,检测实验动物的造模情况。第二部分绿原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用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单侧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1周后,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于造模侧分以下治疗方案进行手术,A组:绿原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组;B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组;C组:造模未治疗(等量生理盐水)组。4组的健侧均作为自身正常对照。于术后12周行骨盆正位X线影像学检查、股骨头大体标本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第一部分造模后1周:X线及股骨头大体标本无明显异常,镜下可见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坏死,空骨陷窝增多;造模后2周:X线股骨头密度减低,股骨头大体标本可见软骨面水肿、出血,镜下可见骨小梁变细,排列不规则,部分出现断裂,空骨陷窝增多;造模后4周: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密度减低,有明显囊性样变,但股骨头尚未塌陷,股骨头大体标本可见软骨面苍白,质脆,部分软骨面缺损,镜下可见骨小梁变细、稀疏、断裂、排列紊乱,大量空骨陷窝。第二部分术后12周X线表现:A组:股骨头外形无明显异常,软骨下骨区密度接近正常,钻孔缺损区消失,B组:股骨头外形基本正常,软骨下骨密度减低,钻孔缺损区变小,C组:股骨头塌陷,软骨下骨骨折,钻孔缺损区变大且出现明显囊性样变,髋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大体标本观察:A组:未见明显异常,B组:可见缺损处,股骨头软骨变暗黄,部分有缺损,C组:股骨头负重区塌陷,缺损增大,软骨面缺损、剥离,软骨下骨裸露。镜下可见:A组:股骨头骨小梁较宽,排列紧密,骨质丰富,空骨陷窝较少,可见骨小梁成熟和髓腔形成;B组:股骨头骨小梁幼稚,类骨质较少,空骨陷窝较多,未见成熟的骨小梁和髓腔形成,C组:骨小梁细而排列稀疏,类骨质少见,可见大量空骨陷窝。在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空骨陷窝数量方面,A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上升,空骨陷窝百分比下降,其与B、C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部分采用微创入路的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兔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其病理变化过程与人类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病理演变规律十分相似,该模型是进行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治疗评估的理想模型。第二部分绿原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十分显著,且优于单独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及造模未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