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被卡通动画所吸引。动画创造了一个生动、虚拟的世界,拓展了人类想象的空间。卡通形象常采用夸张、比喻、讽刺等娱乐性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卡通面孔作为一种高度异化的面孔是卡通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均包含性别、年龄、表情等多种人格特征,是一种非言语性刺激。卡通面孔不仅具备真实面孔相同的结构,还具有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卡通与真实面孔的知觉加工、分类、学习再认及吸引力,都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儿童与成人面孔认知加工发展的一般规律。情绪是影响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能够促进面孔识别速度,另一方面也能延长面孔加工时间。因此,在不同表情效价诱发的情绪刺激影响下,研究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神经活动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结果不稳定的问题。人类从出生开始对面孔就具有特殊的偏好,对儿童而言,可能很早就具备了对面孔结构编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何时出现,为何不能像成人编码那样成熟和稳定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通过实验法来试图揭示儿童与成人在不同表情下识别卡通面孔和真实面孔的知觉加工差异。研究选取26名5~6岁儿童和36名18~25岁在校大学生,以面孔类型(卡通面孔、真实面孔)、表情类型(正性高兴、负性悲伤)为自变量,考察这些因素对识别卡通和真人面孔表情加工的行为学指标(RT、ACC)、ERP成分(如N170、VPP、LPP等)的潜伏期和波幅及时频(FFT、ERD)溯源的影响。实验一考察儿童对卡通与真实面孔表情知觉加工ERP研究。行为结果显示:儿童对于负性悲伤情绪、真实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ERP结果显示:VPP阶段儿童多关注于卡通面孔,对于真实面孔关注较少。在N2阶段儿童对负性情绪刺激敏感。晚期加工阶段卡通面孔平均波幅LPP幅值大于真实面孔幅值,且地形图差异波显示卡通面孔加工在中央区与顶区有加工强度优势。频域与时域结果一致,在θ和α频段发现ERS成分。实验二考察成人对卡通与真实面孔表情知觉加工ERP研究。行为结果显示:在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反应时不存在差异。ERP结果显示:成人在早期阶段对真实面孔出现了自动化加工。这可能与成人的经验影响有关。晚期加工阶段卡通面孔平均波幅LPP幅值大于真实面孔,负性情绪波幅大于正性情绪。从地形图分析发现,卡通与真实面孔加工差异主要在右半球前额叶与左半球枕叶附近。时频分析在α频段上发现了有趣的结果。成人-500ms~1000ms时α频段出现ERD幅值更负,能量值降低的现象。说明成人对任务刺激在该频段出现自动化加工。由此得出结论:(1)儿童对负性情绪的卡通面孔投入更多的关注,而成人更趋于自动化的加工方式。(2)ERP时域分析,N2、LPP中晚期加工阶段对负情绪刺激敏感。卡通面孔诱发波幅大于真实面孔。在时频分析中,卡通面孔在低频段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引起较高的波幅。成人组对真实面孔具有速度加工优势,在α频段ERD能量降低,表明成人对卡通与真实面孔出现自动化加工。(3)真实面孔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儿童对于表情认知的识别。真实面孔对于其他面孔表达方式也具有潜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