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淀粉及其改性物对鱼肌原纤维蛋白胶凝特性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淀粉及其改性物是淡水鱼糜制品中除鱼肉外的第二大配料,其可以显著提高鱼肉肌原纤维蛋白(MP)的凝胶形成能力,进而改善淡水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化鱼糜制品中淀粉的种类、添加量及化学改性方式。淀粉对鱼糜凝胶特性的改善效果与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及其在MP体系中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本论文首先研究了草鱼肌原纤维蛋白/木薯淀粉(MP/TS)复合体系从蛋白为连续相转变为淀粉为连续相的胶凝特性及两相空间分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交联酯化木薯淀粉(CA-TS)的糊化老化和膨胀扩散行为,以及湿法球磨木薯淀粉(WM-TS)的颗粒尺寸、结晶结构、表面特性、功能特性对MP凝胶特性及两相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肌原纤维蛋白/木薯淀粉复合物的胶凝特性及两相空间分布固定肌原纤维蛋白/木薯淀粉(MP/TS)复合物的总浓度为60 mg/m L,配置淀粉质量比χTS从0.0到1.0的一系列复合样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MP/TS复合物的实物形态、质构特性、流变行为、空间分布及化学结构。随着淀粉质量比χTS从0.0升高到1.0,MP/TS复合物形态转变过程为:MP弹性凝胶→MP/TS弹性凝胶→MP/TS黏性凝胶→TS黏性凝胶,且χTS=0.5是复合凝胶由弹性变黏性的转变点。同时,对于χTS≤0.5的MP/TS复合物,其硬度、粘附性、胶着性及咀嚼性均随着χTS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由此可知,淀粉的质量比对MP/TS复合物的实物形态和质构特性至关重要。此外,不同质量比MP/TS复合物的流变行为取决于其主导组分是MP还是TS,MP为主导的复合物(χTS=0.1~0.7)表现出纯MP“预凝胶化→凝胶劣化→鱼糕化”的典型流变行为,TS为主导的复合物(χTS=0.8~0.9)表现出淀粉的糊化行为。引入α值定量评价MP和TS是否存在储能模量的协同增强或拮抗作用。当淀粉发生糊化或老化时,所有质量比MP/TS复合物的储能模量G′值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且在χTS=0.5或0.6时协同增效作用最强。TS在MP体系中主要有三种分布状态:滞留在淀粉自身形成的孔穴中,吸附于MP和TS孔穴的接触界面或扩散进入蛋白相。当χTS≥0.5时,MP/TS复合物从MP为连续相转变为TS为连续相,且更多的淀粉吸附于MP和TS孔穴的接触界面或扩散进入蛋白相。TS在MP相中的空间分布解释了其储能模量协同增效作用机理:填充在MP凝胶中的TS颗粒在加热过程中吸水膨胀浓缩MP基质;同时直链淀粉和小分子量支链淀粉从颗粒中逸出并扩散到MP相中。所有质量比MP/TS复合物加热后均无新的化学键形成,且TS的引入及其质量比对MP二级结构无显著影响。2.交联酯化淀粉的糊化老化行为及其对蛋白胶凝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乙酸酐为酯化剂制备了九种不同改性程度的交联酯化木薯淀粉(CA-TS),采用Brabender黏度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质构仪、流变仪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CA-TS的糊化老化行为及其对蛋白质构特性、流变行为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不同改性程度CA-TS的糊化老化行为有较大的差异:随着交联度的升高,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稳定性均升高,但凝胶形成能力减弱;随着酯化度的升高,糊化温度降低,峰值黏度升高。肌原纤维蛋白/交联酯化木薯淀粉(MP/CA-TS)复合物在90 oC加热30 min后,CA-TS的偏光十字消失,说明其结晶结构破坏即淀粉发生了糊化;复合物在4 oC放置一夜后又会有偏光亮点出现,说明淀粉分子形成了局部有序的结构即淀粉发生了老化。由此可知,CA-TS在MP复合体系中也会发生糊化和老化行为。流变和质构实验结果表明,低交联/酯化淀粉的加入显著提高了MP的储能模量G′值和质构参数,高交联淀粉和高酯化淀粉的添加均不利于改善MP的流变和质构特性。推测,高交联水平抑制了淀粉的膨胀和胶凝进而抑制了其对MP凝胶网络的填充与挤压作用;高酯化水平导致淀粉的糊化行为提前如吸水膨胀、直链淀粉与小分子支链淀粉逸出等,这些行为均会干扰MP胶凝网络的形成;而低交联/酯化淀粉具有较合适的糊化温度(>61 oC)和较高的凝胶形成能力。在降温阶段((90→20°C)),MP/CA-TS复合物的G′均急剧升高,可能是因为局部老化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半刚性填充物的形式分散于MP网络中,因此提高了MP的G′值。此外,低酯化淀粉的加入促使MP凝胶形成均一紧密的网络结构,其网络孔径小且网络密度大;高酯化淀粉的加入促使MP凝胶形成稀疏的网络结构,其网络孔径大而网络密度小。3.交联酯化木薯淀粉在蛋白体系中的膨胀扩散行为将CA-TS在单一水体系中的膨胀扩散行为视为理想的行为,采用粒径分布及平均粒径、吸水系数和膨胀势、溶解度和碘兰值来表征CA-TS的理想膨胀和扩散行为;采用CA-TS在MP体系中形成的孔穴面积以及孔穴外的淀粉红外信号面积表征CA-TS在复合MP体系中的膨胀和扩散行为。CA-TS在单一水体系中膨胀的先后顺序取决于糊化温度,而膨胀的程度取决于改性方式和改性程度。交联反应抑制淀粉颗粒的膨胀,酯化反应促进淀粉颗粒的膨胀,尤其对低交联淀粉在70 oC之前的膨胀行为和高交联淀粉在70 oC之后的膨胀行为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加热过程中(25→90 oC),CA-TS的粒径持续升高且无破裂发生,TS在85 oC时发生破裂,其中TS、CA-TS(1-1)和CA-TS(1-3)三种淀粉的最终粒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CA-TS的热稳定性高于TS。在单一水体系中,TS的扩散能力最强,交联反应抑制扩散,酯化反应促进扩散,其中酯化程度对低交联淀粉的扩散行为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提高高交联淀粉的扩散行为。淀粉在复合MP体系的膨胀程度远小于其在单一水体系的膨胀程度,说明MP的存在抑制了淀粉颗粒的膨胀。淀粉受MP体系的抑制程度取决于其自身膨胀后的尺度,自身膨胀尺度越大,其受MP的抑制作用越大。红外显微成像技术从化学结构水平证实了MP和淀粉并非完全相分离,而是存在共存区域,该区域的形成源于淀粉分子与蛋白分子的相互扩散和渗透。蛋白-淀粉共存区域面积的大小不仅反映了淀粉和蛋白的相容程度,也说明了淀粉和蛋白的互穿行为。4.湿法球磨淀粉结晶结构、功能特性及其对蛋白凝胶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高能湿法球磨仪制备湿法球磨木薯淀粉(WM-TS),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仪、颗粒稳定性分析仪、快速粘度仪等研究了WM-TS的结晶结构、糊化老化特性和颗粒稳定性等特性,同时研究了WM-TS对MP质构特性、穿刺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随着湿法球磨时间的延长(0→420 min),WM-TS水体系由悬浮液转变为胶体,出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并且透明度呈线性增长趋势。球磨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淀粉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并减弱淀粉颗粒的沉降行为,使得WM-TS水体系呈现均一稳定的状态。湿法球磨处理420 min时,WM-TS的冷水溶解率可达98.57%,这与球磨处理对淀粉结晶结构与片层结构的破坏有关。湿法球磨处理使得淀粉颗粒从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型态,同时淀粉颗粒的片层与非片层的无定型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半结晶片层由表面分形转变为质量分形。湿法球磨处理使得淀粉的糊化温度提前甚至消失,粘度降低,冷糊与热糊的稳定性升高,因此淀粉从糊化温度高、粘度大、易老化的状态转变为糊化温度低甚至消失、粘度低、不易老化、稳定性高的状态。球磨处理420 min的淀粉样品使得MP凝胶的硬度、粘附性、弹性、内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分别从127.23 g、-42.47 g·sec、0.87、0.43、54.63 g、47.52 g和0.20提高到为262.96 g、-29.76 g·sec、0.92、0.61、161.05 g、148.29g和0.33,其中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的数值分别为MP凝胶的2.07倍、2.95倍和3.12倍。此外,WM-TS还可以提高MP凝胶网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5.湿法球磨淀粉的颗粒形貌和表面特性及其在蛋白体系中的空间分布采用微米粒度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手段研究了WM-TS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Zeta电位、化学结构等,同时采用红外图谱显微成像技术研究WM-TS在MP体系中的空间分布。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淀粉颗粒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颗粒碎片的数目逐渐增多且碎片尺度逐渐减小。球磨180 min时,淀粉的粒径分布曲线由单峰分布变为双峰分布,且有大量纳米级颗粒出现,此时淀粉的比表面积出现了跳跃式增长。球磨420 min时,90%的颗粒粒径小于240 nm。所有WM-TS的Zeta电位绝对值均高于TS且随着球磨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表明球磨处理提高了淀粉在水中的稳定性。球磨处理改变了淀粉颗粒表面C和O元素的分布,C-C/C-H和O-C-O/C=O的占比呈降低趋势,C-O的占比呈升高趋势,源于球磨过程中淀粉分子的糖环和糖苷键的断裂,更多的C-O键暴露于表面。球磨处理对淀粉的化学结构无明显改变,MP/WM-TS复合物FTIR图谱中无新的吸收峰出现,说明两者无化学键形成。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WM-TS在蛋白体系中形成的孔穴尺寸变小,数目增多,分散性显著提高。红外显微成像结果表明湿法球磨处理显著增强了MP和WM-TS的相容性,两者相容区域的面积扩增,说明MP和WM-TS在更大的区域进行了相互扩散和渗透。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来源广、易获得,从而广泛用于疾病治疗与组织再生中。有研究表明,炎症性骨疾病如牙周炎及骨关节炎的组织中存在功能异常的MSCs,是导致组织损伤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工厂,其自身具有遗传物质mt DNA,也是细胞内活性氧的主要来源,对于维持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
学位
[背景]牙周炎主要是由牙周致病菌诱导的牙周组织的急、慢性炎症,并导致软组织和牙槽骨组织的破坏。传统的非手术或外科治疗,多以控制炎症为主,难以重建天然牙周组织。而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OB),进而生成牙槽骨。但在牙周炎症环境中,炎性细胞所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改变MSCs增殖分化能力,从而抑制其组织再生功能,最终造成牙周组织缺损难以
学位
无论是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炎症所导致的小范围牙槽骨缺损,还是创伤、肿瘤等导致的大范围颌骨缺损,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口腔功能,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常规手术治疗,不但过程复杂、耗时较长,还常难以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因此促进内源性颌骨再生修复是治疗颌骨缺损的潜在策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能够通过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在骨
学位
结是最古老的技术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被引入到材料来改变其性能。虽然人们早就知道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会自发地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但是打结所带来的确切效果远未被发现。同时,由于化学合成的分子结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也很少被探索,因此利用它们的拓扑力学特点来调控其物理化学性质更是少之又少。制约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原因是除了经典的Sauvage线性螺旋策略和Leigh环状螺旋策略之外,缺乏更有效的合成高阶复杂
学位
稀土-碳点(RE-CD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CDs纳米材料比单一的稀土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稳定性和更好的水分散性,也比纯碳点具有更多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这使其迅速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生化分析功能材料。更有趣的是,RE-CDs具有同时保持稀土离子和碳点发光的优点,显示出构建比率荧光探针的潜力。与单信号读出方式相比,双信号比率检测能有效消除环境干扰,对目标信号响应有
学位
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减摩耐磨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金属零部件的表面改性。然而,DLC薄膜在沉积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导致DLC薄膜易从基体上剥落,降低了零部件的摩擦磨损性能和服役寿命。因此,研究在DLC薄膜与基体间引入过渡层,及掺杂有效释放残余应力的合金元素,以改善其力学性能、抗剥落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对高性能、长寿命DLC薄膜的设计
学位
研究背景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诱导产生的一种可逆的意识消失、健忘、镇痛和运动不能的状态。全身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其作用的核心机制至今仍未被解析。目前关于“全麻药物诱导意识消失”的机制主要有“Bottom-Up”与“Top-Down”理论。相较于“Bottom-Up”理论,目前对“Top-Down”理论的研究未得到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Top-Down”理论认为麻醉药物通
学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重组表达外源蛋白的重要宿主,而其表达系统缺少翻译后的加工修饰功能,表达外源蛋白时容易形成包涵体(inclusion body,IB)。包涵体的出现对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功能研究带来一定阻碍,在生物制药生产中则造成大量的生物质浪费,且包涵体的复性目前仍是利用E.coli系统生产外源蛋白的主要挑战。分子伴侣能参与多种蛋白合成过程,共表达分子伴侣常
学位
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有效装置,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成本低、效率高、器件轻质化、微型化、柔性化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铜铟镓硒和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但由于原料中含稀有或有毒元素,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因此人们致力于开发廉价且低毒的新型薄膜太阳
学位
种植修复是目前临床上最佳的缺失牙修复方式,但由于炎症、肿瘤、创伤等疾病可导致种植位点骨缺损,严重影响种植修复的效果和预后。自体骨移植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但移植后骨吸收以及第二术区的开辟等问题仍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寻求一种更佳的种植位点骨缺损修复方式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它主要通过将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支架构成的复合体植入骨缺损部位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