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韭菜课题组提供的20个韭菜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首先对不同韭菜品种抗虫性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与抗韭蛆性有关的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选育抗韭蛆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个韭菜品种对韭蛆抗性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韭菜栽培品种对韭蛆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田间种群密度、受害植株/总株及叶片为害指数等3个抗性指标为评定标准,利用SAS软件对韭菜品种抗韭蛆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阈值T为0.7时可把所选韭菜品种分为3大类,结合抗性指标得出,农大棚韭一号和豫韭1号为抗性品种,雪韭王、竹竿青韭菜、91-2和宽韭王为易感品种,其余品种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表明这3个抗性指标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因而在选育抗韭蛆品种时使用其中一个指标即可,既简便又合理。2.不同韭菜品种受韭蛆危害后酶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全部韭菜品种受害后PAL和POD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CAT酶活性在韭菜为害后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变化。抗虫性较强的品种为害后其PAL和POD酶活性上升的程度大于感虫性品种,抗虫性品种为害后CAT酶活性上升,而感虫性品种酶活性下降。3.在韭蛆发生高峰期对韭菜叶组织中的粗纤维、芳香油、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色素、叶绿素a及游离氨基酸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抗虫品种较感虫品种中均含有较低的芳香油、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抗虫品种较感虫品种含有较高可溶性蛋白,粗纤维、色素和叶绿素a含量在不同抗性品种中没有规律性。用SAS软件对以上生化物质与抗虫性关系进行相应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同支持以下观点:芳香油、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等3个指标可作为衡量韭菜品种抗韭蛆程度的生化指标,其中以芳香油为最佳指标;芳香油和游离氨基酸与品种抗性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与品种抗性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