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从错综复杂的视觉场景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知觉能力,其中,面部信息和场景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意识加工层面,在无意识信息加工方面也有所表现。情绪的无意识加工是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生活中许多认知加工都涉及到情绪的无意识加工,但关于情绪的无意识加工机制仍然存在分歧。大脑神经网络模型认为,无意识条件下,简单运动、空间朝向、空间频率等简单特征信息能够得到加工,并产生适应和后效;但是面孔、单词意义、复杂运动等复杂特征信息则不能被加工。无意识捆绑假说认为虽然无意识捆绑是脆弱的,但无意识不仅可以编码个性特征,而且强调高级视觉信息在无意识条件下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本研究使用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FS),采用面孔图片和场景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材料,进一步解决无意识捆绑假说和大脑神经网络模型之间的争议,并为无意识捆绑假说提供更多的实验支持。 实验一研究了面部信息加工的时间动态。在阈上条件和阈下条件下中,被试观察中性、恐惧和打乱的面孔刺激。阈上条件中,与打乱的面孔刺激相比,完好的面孔分别在后枕部和双侧枕颞区引起更大的P1成分和N170成分,恐惧面孔比中性面孔引起更大的N170波幅。阈下条件中,完好的面孔比打乱的面孔在170-190ms的后枕部区域产生一个更强的信号,而恐惧面孔(与中性和打乱面孔相比)在220-320ms的颞上沟(STS)引起一个更大的负向偏转。 实验二研究了情绪场景加工的时间动态。在阈上条件和阈下条件中,被试观察负性、正性、中性和打乱的场景刺激。阈下条件中,打乱刺激与情绪场景刺激诱发了不同的P2成分,表明情绪场景刺激在190-220ms范围内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加工,这支持了无意识捆绑假说。另外,通过差异波得到负性、中性和正性三者的效价差异不显著,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大脑神经网络模型。 以上结果对在缺少意识情况下的面部信息和场景信息的皮质加工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以及说明了自动提取面部表情信息和情绪场景信息的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