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看来,民主有以下几层涵义:第一、民主是一种“人治”而非“神治”。民主政治是对人的肯定,是对神治的反动。现代民主政治之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来自神的启示或上帝(天)的授权,而现代民主政治不再希冀于通过神授来获取正当性理由,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和认可。第二,民主的首要价值诉求是平等。尽管各类思想家对于“平等”的理解不一,但是对平等的价值追求在民主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
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华民族面对严峻挑战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吸收多种理论资源,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检验的产物。本文将首先对毛泽东民主话语形成的思想渊源进行梳理,同时也为毛泽东民主思想确立一个可资比较的坐标。
民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远至古希腊时期即有实践,虽然古希腊的民主与后来的民主区别甚大,甚至一度被视为劣质政体之一。但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之后,民主的价值得以确立,与此同时,民主建构的思路却发生了深刻分歧,即一脉是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一脉是追求社会平等的平等主义民主理论(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如上文所述,对于中国来讲,民主是一个舶来品,是在中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与理论。自19世纪以降,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自由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先后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在中国引导了相应的政治实践。毛泽东先后受到了这两种民主理论的影响,最终完全皈依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有效探索。总而言之,自由民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形成毛泽东民主话语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除了外来思想资源外,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在无形中也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并构成了毛泽东民主话语的第三大思想渊源。
其次,本文将详细考察毛泽东民主话语的历史演变,梳理毛泽东民主话语的生根、形成、发展等历史变迁,意在对毛泽东民主思想进行纵向把握,为后续毛泽东民主话语的主题性研究做好铺垫。根据毛泽东民主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笔者将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分成民众大联合、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无产阶级专政等五个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特定的历史环境既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范围,又在认识过程中制约着主体认识的具体内容。毛泽东对民主的认识,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以及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毛泽东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民主范式。早期民主话语是毛泽东对民主的朦胧认识,是各种西方民主思想的杂混物。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在国共合作和工农民主专政时期,毛泽东几乎全面复制了苏俄的民主模式。后来,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促使毛泽东民主思想全面转型,开始了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以最终完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成功地实施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社会主义初期和毛泽东晚年时期。在社会主义初期,毛泽东对民主进行了多方探索,但这些有益的探索被随后而来的“反右”以及“文化大革命”打断。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此,笔者通过将毛泽东民主话语与西方自由民主话语进行比较,从民主的主体、民主的本质、民主的组织、民主的目的、民主的前提、民主的形式等方面梳理与勾勒出毛泽东的民主话语体系。通过一些核心概念,如人民、国体、政体、民主、集中、解放、新民、群众等,折射出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特有内容。
基于此种认识,笔者将在论文的第四部分,进一步从民主发展的谱系对毛泽东的民主思想进行定位,阐述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特征。笔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至少具有阶级性、集体性、人民权力至上、协商合作、突出思想改造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在论文的第五部分,笔者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反思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价值。这种反思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德性与民主的关系、权力与民主的关系、人民与民主的关系、平等与民主的关系。政治哲学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必然的产物。人类的共同生活是政治哲学讨论的主线,如何确立“人”的时代以及人类如何共同生活是政治哲学关怀的核心问题。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实际上是在对人类如何共同生活进行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形成的,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实践的后果以悲剧(文化大革命)收场,但这并非表明,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完全错误、一无是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