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义界面下的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态变化动词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动词,蕴含了事物性质、组成发生转变的动态事件。此类动词的论元结构复杂多变,包含及物、不及物和及物与不及物交替(致使交替)三种情况。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性质特征描写和致使交替的派生问题上;汉语状态变化动词在此两方面的研究都还不多。本文结合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对汉语状态变化动词的特征进行分类描写;进而聚焦交替次类的派生,总结分析现有分析的不足,提出该次类的语义不充分赋值表达式,展示(及物、不及物)变体生成过程,并进行计算实现。本文先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根据状态变化动词的意义和体特征,穷尽性地筛选出1909个状态变化动词义项,并标注义项、词汇结构、词汇语义和论元数目等信息,构建成汉语状态变化动词数据库。继而,结合构词特征和论元结构,把汉语状态变化动词分为26类,将所得次类整合入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的特征层级之中。其次,本文考察了状态变化动词,尤其是交替次类的语义特征。利用最小对立分析法,依照动词蕴含的致使类别、生命度两个语义特征,对同结构(如动结式)但不同论元结构的次类进行归因分析,发现交替类动词略微倾向于生命度不定和致使类别不定。此发现能说明Alexiadou等(2006)提出施事性特征决定外论元的出现与否过于片面。本文继而聚焦于交替动词派生问题,指出不及物/及物变体派生出相应及物/不及物变体的论点存在变体缺乏的问题,而持两变体互不派生观点的操作未能全面考察语境、语义因素所起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对影响致使交替变体选择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经过筛选样本句子、标注因素以及应用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发现动词本身的控制度、致使原因是否提及以及致使原因的性质为派生主要动因。在理论上,为了实现互不派生观并体现语境、语义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语义不充分表达式,其中包含变体共有的语义关系,为派生动因所设的CONS特征,影响论元结构的语义特征KEY和决定不充分赋值结果的HCONS。派生动因决定不充分赋值进而决定KEY值。KEY值通过连接理论决定论元结构,论元结构通过论元实现规则决定论元在句法中的分布。最后,本文还展示了在汉语计算语法ZHONG上实现致使交替句法剖析的方法。
其他文献
魏晋时期文人频繁地举行游宴活动,特定的生活环境推动了游宴诗的大量创作。魏晋游宴诗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也反映了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魏晋游宴诗的写作材料具有相似性,在创作中遵循着相应的结构模式。本文从话题序列的角度出发,对魏晋游宴诗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模式进行探讨,试图对魏晋游宴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对游宴诗的创作概况进行介绍,明确游宴诗的正式创作
学位
梅尧臣现存诗歌两千八百余首,咏物诗多达五百三十七首,在整体诗歌创作中占比较大,然而学界对梅尧臣咏物诗的全面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将以梅尧臣五百三十七首咏物诗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内在意蕴、艺术特色和对梅尧臣诗学观的体现,并对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首先,分类论析梅尧臣咏物诗的内在意蕴。植物诗中有身世之感和人格构建;动物诗中有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人工器物诗中,有悯农思想和文人雅趣;自然天象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卢梭是法国影响力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更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父。卢梭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时期《忏悔录》的出现更将欧洲近代传记文学带入到一个新的纪元,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世纪初期,卢梭思想及其《忏悔录》伴随着“五四”运动和“西学东渐”的双重文化语境进入到中国,并掀起了一股“卢梭热”。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卢梭《忏悔录》的进入,国内学者不仅掀起一股译介高潮,译本众多且数次再版,评论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