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行为作为公民社会建设的基石,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高度重视。志愿行为是帮助公民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强大力量。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中国,我们需要挖掘志愿行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巨大潜力,并充分发挥志愿行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使各类社会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此外,党的十六届的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问题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行为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行为体系。”由此可见,研究志愿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既验证了整合模型的相关理论又弥补了整合模型的不足,因此,研究志愿行为对于志愿行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使用修订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志愿动机问卷》、《大学生感戴问卷》、《基本移情问卷》及《志愿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对北京5所高校的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志愿动机、道德情绪对志愿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志愿动机的五个维度——价值观动机、学习动机、人际交往动机、自我保护与发展动机、职业发展动机与志愿行为倾向显著正相关,其中人际交往动机、自我保护与发展动机能够联合解释志愿行为倾向变异的36.9%。(2)移情的两个维度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对志愿行为倾向有影响,二者能够联合解释志愿行为倾向变异的7.7%。(3)感戴的四个维度(深度、广度、密度、频率)与志愿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感戴深度和感戴广度能够联合解释志愿行为倾变异的23.8%。(4)志愿动机、道德情绪(移情、感戴)对志愿行为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其中志愿动机在道德情绪与志愿行为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戴在移情与志愿行为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