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治活动是我国目前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但从开展情况来看,仍侧重于耕地数量的增加,对于保护区域内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没引起足够重视。三峡库区面临生态脆弱、宣农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情况,因此,针对三峡库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相关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乡村环境等方面的措施,对于探索符合库区实际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类型角度出发,以研究区域2009-2012年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整治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文献查阅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通过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分值的计算。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和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相关研究动态的深入分析,总结出目前关于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主观;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研究中如何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运用到评价中尚缺少深入衔接;在评价过程中以土地整治状态的评价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时间变化过程;
(2)进一步论述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由于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改变一定区域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并深刻影响原有地表植物群落的生态过程,对农田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也存在较大扰动,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对比分析显示,农用地共增加116.58公顷,其中,园地由于本身基数较小,面积虽仅增加19.60公顷,但其变化率为1.67%,在农用地中最为显著。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共减少82.50公顷,变化率为-10.51%,减少的农村居民点面积主要分摊到耕地、园地、林地和坑塘水面等增加的部分。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减少44.08公顷,变化率为-36.56%,主要在于2010-2012年间区内所实施的未利用地开发等土地整治项目,其减少的面积主要分摊到耕地、林地增加的部分。
(4)通过专家咨询、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确定研究区土地整治农用地生态效用指数评价指标、建设用地生态效用指数评价指标和生态景观效用指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耕地变化率、居民点紧凑度、>25°坡耕地变化率等11项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判断矩阵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并对确定的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构建评价结果分级与分值的对应指向关系,并分别计算研究区进行土地整治权后的生态效用指数,通过计算整治前后生态效用指数差值得到研究区土地整治生态效益;
(5)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实施土整治后,耕地、园地、林地和坑塘水面的生态效用分值均呈现增加,合计对区内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贡献值为2.27分;居民点紧凑度、居民点利用强度分值增加,居民点绿化率保持不变,三项合计对区内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贡献值为1.33分;>25°坡耕地、景观破碎度分值增加,路面硬化率和生态防护林密度保持不变,四项合计对区内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贡献值为1.19分。由此可见,通过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研究区各类土地生态效用指标均有所增加,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能够为区域土地环境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