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两岸青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当前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逐年热络,在规模和范围上都不断取得新突破。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格局已然形成,但是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依然存在,常常有非理性的声音横亘在彼此互动中。因此,研究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全面检视两岸青年互动状况,探索促进积极接触的条件,为深化两岸青年交流提供对策建议是当务之急。群际接触理论致力于改善偏见群体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理论基础。本研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在台陆生群体进行实证调查。量化数据方面,针对636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当前两岸青年学生基本接触状况,并探讨“接触强度”“合作关系”“两岸情境因素”对“社会距离”的影响,得出结论:两岸青年学生之间接触强度越强、合作关系越强、两岸情境越友好,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社会距离越短。在质性访谈方面,本研究梳理了两岸青年学生群体特质之差异,归纳当前两岸青年学生群际接触的特点,即学习是基本接触面,兴趣是重要接触点;谈论政治过程中保持的默契性与理性;学习身份导致的接触存在差异;陆生具有多元的角色定位;接触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外部支持环境与权威人物会影响接触的效果。据此,文章提出促进积极群际接触的条件,即畅通全面的接触渠道;平等交流的接触心态;合作体验的接触形式;理性开放的接触环境;稳健合理的政策支持。论文重新反思了群际接触理论在两岸青年交流问题研究上的运用,对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论文从政策、对策、交流个体和后续研究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即政策上持续推进,为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保驾护航,充分考虑两岸关系情境对交流的影响;对策上重视设计,提倡合作体验式交流形式,不断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交流个体上要平等对话和理性交往,发挥交流主体积极的“桥梁”作用;后续研究上应该继续深化对群际接触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用更全面和扎实的实证方法认识两岸青年接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