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乐宫的壁画作为整个永乐宫道教建筑范畴的一部分,满布在一门三殿之内,壁画总面积高达1005.68平方米。题材的丰富、画技水平的高超都在继承唐、宋以来优秀的传统之上有所发展,尤其可贵的是形成了自身元代道教题材的绘画特点,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可观的艺术之一。对于我们探索中国道教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重彩壁画中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宗教艺术。特别是永乐宫的修建以及宫内壁画的绘制前后延续了一百一十余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这种绘画形式毫无疑义地完整体现了元代重彩壁画的全部精神与内涵。 在元代的文化生态之下,或者说在元代道教的意识形态里,“众工之事”与“文人之事”其本质就像是道教“太极”的阴阳两端,两者互补缺一不可。没有“众工之事”,“文人之事”就失去了比照,反之亦然。“众工之事”体现元代绘画的阳刚之气,而“文人之事”更多的是体现元代绘画的阴柔之气,两者同时构成了元代绘画艺术这枚硬币的两面。所以它们表露出的并不是对对方的排斥,而是对对方的依赖,它们都需要依靠对方的存在,来突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这枚艺术的硬币在元代这样的文化生态里,更多时候被统治者展现为诸如永乐宫重彩壁画这般具有力量感的刚性一面。 永乐宫重彩壁画虽然是处于元代异族文化统治下的产物,但它依然很好的承接了唐宋以来的壁画传统,并且为明清的宗教壁画做好了铺垫。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许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进步”,因为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可能正是以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丧失为代价的。像永乐宫壁画这样具有纪念碑性质的伟大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艺术表现中已经做到的事情,还有它无意为之的事情。 研究永乐宫重彩壁画的意义在于:回顾任何一种最终成就,我们在了解它们伟大之处的同时,还能够清晰地看到参与者的贡献和他们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当研究者的关注点转向文化生态环境之后,由此而发现各种不同阶层的文明(文化)中总会有某些相同之处是由于文化之间的互动所引起的,这种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特征以及所引起的时代风格,才是我们民族所应该牢记的传统。永乐宫重彩壁画就像一个坐标,让我们如何在这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民族绘画艺术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