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1例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时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注射组、针刀组和联合组,每组27例,分别采用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小针刀疗法和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进行干预。治疗次数为1次,评定周期为1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记录和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的得分情况,在治疗后记录临床有效率。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三种疗法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总结评估三组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三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判定,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CSR患者在年龄(P=8.224>0.05)、性别(P=0.801>0.05)、病程(P=1.031>0.05)三个方面上,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三组CASCS评分进行比较:包括临床症状(P=0.684>0.05)、主观症状(P=0.559>0.05)、适应能力(P=0.701>0.05)和总分(P=0.691>0.05)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VAS评分进行比较:P=0.632>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30%(26/27),明显高于针刀组总有效率66.67%(18/27)和注射组总有效率70.37%(19/2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注射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刀组总有效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4)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三组CASCS评分(具体分为十三个比较项目)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三组V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三组疗效均有明显体现。(5)治疗后,组间比较时:三组CASCS评分提高方面,联合组的评分优于针刀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1<0.05,主观症状P=0.040<0.05,适应能力P=0.016<0.05和总分P=0.003<0.05四项),且优于注射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8<0.05,主观症状P=0.021<0.05,适应能力P=0.037<0.05和总分P=0.011<0.05四项);注射组的评分优于针刀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2<0.05,主观症状P=0.048<0.05,适应能力P=0.018<0.05和总分P=0.003<0.05四项)。即联合组>注射组>针刀组。三组VAS评分降低方面,联合组优于注射组(P=0.014<0.05)与针刀组(P=0.010<0.05);注射组优于针刀组(P=0.039<0.05)。即联合组>注射组>针刀组。结论:(1)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局部药物注射疗法与小针刀疗法均能应用于CSR的治疗中,治疗后均能改善颈椎活动功能(提高CASCS评分)和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AS评分);(2)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无论是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降低VAS评分)还是在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提高CASCS评分)方面均优于针刀疗法和注射疗法;即联合组>注射组,联合组>针刀组;(3)单纯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AS评分)、提高患者颈椎活动(提高CASCS评分)功能方面要优于单纯针刀疗法;即注射组>针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