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策后情绪是基于个体决策产生的一类复杂的社会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些情绪的产生和发展都晚于基本情绪,它们是人类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依赖社会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在事件认知表征基础上产生的高级情绪。这些情绪也在推理和决策等高级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节着后续决策中的个体行为,适应社会和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生存和发展。研究决策后的情绪产生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情绪与决策的关系,而且对于洞悉这些社会情绪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决策后情绪会受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倾向、归因倾向、决策结果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以及决策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尽管过去的二十年里,人们对这些影响决策后情绪的因素做了一系列行为调查研究,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手段的局限,这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克服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本研究试图采用新的实验范式和新的研究技术(ERP)探讨这些情绪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由于影响决策后情绪产生的因素诸多以及受各种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运用赌博实验范式和ERP技术,初步研究了决策后情绪的两种常见效应:做效应和接近性效应,其目的在于探讨采用这些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研究社会情绪的可行性。
在实验一中,目的在于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验证“做效应”是否存在,本研究采用修改的简单赌博任务,通过操纵被试的行为方式和决策结果的效价,考察了决策结果不同(有利和不利)的情况下的“做效应”现象。主观行为评定不仅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而还表明这种现象在在决策结果有利时表现更为强烈。脑电结果发现了“做效应”的P300和N500效应,而且做效应的P300效应在不同效价的决策结果下不同,即与不利结果下相比,在有利结果下做效应的P300效应更大。结合以前的行为研究,本研究认为这种决策后情绪受行为方式影响的社会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决策行为的责任归因引起的。
在实验二中,目的在于采用ERP技术探索接近性效应及其电生理证据,本研究运用独创的动态的抽奖赌博实验任务,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决策结果与意愿结果的接近程度对决策后情绪产生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被试在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赢)很接近时更多会感到后悔,且情绪体验也较强烈:在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赢)相差较远时更多会感到失望,且情绪体验也较微弱。脑电结果表明,接近性效应在P300上非常显著;同时,与接近性的中、远水平条件相比,近水平条件诱发一个新异晚正成分(LPC)。本实验的行为和脑电结果证实了接近性效应的存在,即决策失利后实际结果与意愿结果接近程度不仅影响决策后情绪的强度,而且调节情绪的性质。
由于本文的两个实验仅仅是从不同方面对决策后情绪进行平行研究,而没有对这些现象做纵深的调查研究,这样就造成了本研究的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以后对它们做进一步的纵深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