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宗周的中和说是在对前人思想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思想采取了“消融统合”的方式,这是其一大特色。中和问题由来已久,其形成有“理学”和“心学”两个不同的发展脉络,针对刘宗周的中和说而言,其形成的缘由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学术渊源。就其内容而言,有本体和工夫两个层面的论述。在本体层面上,刘宗周引入“意”、“觉”、“思”、“念”、“独”等范畴,从性体与心体两个方面论述未发与已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存发一机”的中和思想。从性体方面上讲,“已发”与“未发”贯通于一独体之中,当喜怒哀乐四情未显发于外时,独体存于心中为之本然状态,当喜怒哀乐四情显发于外时,独体呈现出生命本体,这里的“独体”即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从心体方面上讲,“意”是“至善”的本体,它是一个根本范畴,并且贯穿于“未发”与“已发”之间,是人心中之“中气”。本文通过对刘宗周中和说的以上分析,总结出了“中”与“和”的关系是互为藏发的,它们靠“中气”循环往复,喜怒哀乐的“未发”与“已发”只是“四时之气”(“四情”)的“显现”与“隐藏”两种不同的表现状态,未发之中虽未被感知,但实已藏已发之和,已发之和所呈现的内容,即是未发之中。在工夫层面上,刘宗周把“慎独”思想贯彻到“中和论”中,在对程朱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并对他们的思想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出了“致中复是致和”的工夫理论,由此完成了“中和一性”的思想学术体系。与其他哲学家的工夫论相比,刘宗周的工夫论也表现出了“消融统合”的特点,“诚意说”与“慎独论”的整合,使得刘宗周的工夫理论更加趋于成熟,从而避免了在“体验未发”与“体验已发”两方面上的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宋明儒学殿军的地位。从整体上来看,刘宗周中和说的宗旨是为了批判并纠正王学之流弊。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对当代社会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慎独论”教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诚意说”的提出,使道德主体更加注重自身道德上的觉悟与心灵上的超越,这对于现实社会的稳步和谐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虽然其理论有一些缺陷与不足,但瑕不掩瑜,仍不影响其理论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