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我院出生胎龄≤33周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
2.分析影响早产儿体重生长迟缓的高危因素,为改善早产儿近期生长及远期预后制定积极有效的营养策略。
方法:
1.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NICU早产儿。病例纳入标准:(1)出生胎龄≤33周;(2)生后24小时内入住我院NICU;(3)住院时间≥7天;(4)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5)病例资料完整。病例除外标准:(1)住院时间不满1周,出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2)有重大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及住院期间行各种外科手术者。
2.临床资料收集:包括出生情况,住院期间体重变化,营养状况,并发症及其治疗,并对其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3.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定义:生长参数(体重、身长、头围)低于同胎龄儿第十百分位数[1]。
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值,用中位数±四分位数差,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疾病危险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有意义的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NICU的病人中,胎龄≤33周早产儿符合入选条件的共有768例。平均出生胎龄(31.4±2.3)周,平均出生体重(1640.0±450.9)克。
2.以出院时体重作为生长参数进行评价,768例胎龄≤33周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宫外生长迟缓的有356例,发生率为46.3%;而严重宫外生长迟缓的有157例,发生率为20.4%。其中出生时属小于胎龄儿早产儿(SGA)21例,占2.7%,至出院时全部发生了生长迟缓。
3.胎龄≤33周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29.0±23.0)天,住院期间平均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9.0±6.0)%,平均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3.0±6.0)天。
4.胎龄≤33周早产儿肠外营养应用氨基酸率为99.7%,平均开始使用氨基酸时间为出生后(36.0±26.0)小时,持续使用氨基酸时间(13.0±12.0)天;肠外营养应用脂肪乳剂率为98.8%,平均开始使用脂肪乳剂时间为出生后(47.0±25.0)小时,持续使用脂肪乳剂时间为(13.0±11.0)天;平均开始喂养时间为出生后(32.0±31.0)小时。
5.住院期间胎龄≤33周早产儿第一周平均摄入热卡为(65.0±17.0) kcal/kg.d;其中摄入总热卡能达120kcal/kg.d占98.7%,平均达到该热卡的日龄为生后(11.0±9.0)天;早产儿口服摄入热卡能达100kcal/kg.d占99.0%,平均达到该热卡的日龄为生后(13.0±10.0)天。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开始喂养时间越晚,总热卡及口服热卡达标时间越长。
6.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发生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出生体重,口服热卡达标日龄晚,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晚,体重下降幅度大。
结论:
1.以出院体重作为生长参数进行评价,我院出生胎龄≤33周的早产儿住院期间EUGR发生率为46.3%。
2.低出生体重、口服热卡达标日龄晚、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晚、体重下降幅度大是导致胎龄≤33周早产儿发生EUGR的主要危险因素。
3.我院出生胎龄≤33周的早产儿氨基酸平均开始使用时间(36.0±26.0)小时,脂肪乳平均开始使用时间(47.0±25.0)小时,平均开始喂养时间(32.0±31.0)小时,比指南推荐[8]的新生儿生后12-24小时即可输注氨基酸溶液(肾功能不全者例外),出生24小时即可应用脂肪乳剂,以及生后第一天即可开始胃肠内喂养时间晚,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尽早实施肠外、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