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9月,中国光大银行在国内首推外币结构型理财业务,之后国内各家银行开始纷纷推出外币结构型理财业务,结构型理财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2005年人民币理财业务的推出,结构型理财业务开始了迅速的发展。结构型理财产品,由于将固定收益存款与金融衍生交易相结合,使得投资者可以在获得较大程度的本金保障情况下,获得高于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以其灵活、个性、较高的本金保障、高收益等特点获得银行和投资者的青睐。然而,在我国理财市场发展迅速、投资热情空前高涨的形势下,结构型理财产品却频频爆发收益危机。浦发银行一款名为“汇理财2006年第9期F2计划”的产品,揭开了“零收益”风暴的序幕,这给投资者和银行都敲响了警钟,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发展也在2008年陷入了低谷。国内的很多商业银行缺乏设计经验,对市场趋势把握不准确,定价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加之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完善,成为了结构型理财产品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本文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结构型理财产品的结构、类型、风险收益特征等基本特性,阐述了该类产品的设计流程、关键的设计要素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产品的构造拆分技术,并以内含亚式期权的股票挂钩型产品为例,探讨了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定价方法和策略这一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最后,针对国内结构型理财产品设计方面的一些不足,从产品品种设计和条款设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改善银行对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掌握产品定价权,完善结构型理财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等几方面,给出了提高国内商业银行设计水平的一些建议。并提示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上应注意的两个误区,即应避免以降低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代价而追求品种的新意和复杂的结构。目前国内对结构型理财产品的研究中鲜少有专门针对此类产品设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的文章,大多停留在特定产品定价和产品发展的政策建议层面上,本文从产品设计角度,试图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揭开结构型理财产品的神秘面纱,并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产品进行模拟定价,进而在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