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以后我们就见证了其蓬勃发展的过程。翻译研究进入了更广泛的领域,涵盖语言学,文学研究,历史,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正如所料,九十年代由斯奈尔.赫伯发起的文化转向意味着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使翻译研究摆脱了纯语言学的角度,和其它学科发生联系。在伯萨特和列弗维尔所著的《翻译,历史,文化》的序言中,二人摒弃了各种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开始关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背景,历史和习俗等更大的层面上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限制(1992:6)。他们研究了文学作品中意象的形式以及在意象产生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正如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所指出的: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莫不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这种转向使我们理解到翻译与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贯穿所有文化表现的种种张力尽在其中(Sherry Simon,1996:7)。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谢天振教授也把翻译的“文化转向”认为是“当代翻译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谢天振,2003:26),他认为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应该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语际转换行为更是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传递。笔者主要探讨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即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表层形式与所蕴涵的深层内容具有同样的文化意义,同样具有研究价值。但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意象冲突使文化意象的传递成为一大难题。有时会出现对源语意象的误读,失落和扭曲。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来传递文化意象。本文对文化意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并指出在文化意象的传递中存在的障碍就是源语中的文化预设和文本中的文化缺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些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如误读,失落及扭曲。进而通过阐述信息理论,指出文化意象传递的本质就是如何解解决好在语际交流过程中信息容量过大而信息通道狭窄的矛盾。进而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提出了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文化对等原则和有效原则)和依据种类不同而采取的具体的操作策略。在第一章中,笔者讨论了文化和文化转向。指出文化转向就是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转向文化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语际转换行为更是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传递。笔者在此主要探讨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即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第二章解释了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反映出它的生活,连同全部富有特征的细微差别和类的特征。并依照奈达对文化意象的五大分类1)生态文化意象2)物质文化意象3)社会文化意象4)宗教文化意象5)语言文化意象,详细介绍了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第三章中重点介绍了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障碍,即存在于源语中的文化预设和文本中的文化缺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如误读,失落和扭曲。最后,通过对信息理论的详细阐述,指出文化意象传递的本质就是如何解决好在语际交流过程中信息容量过大而信息通道狭窄的矛盾。第四章所涉及的是文化意象传递的两大基本原理(文化对等原则和有效原则),根据纽马克的理论,自然是翻译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在文化意象的传递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这两大原则。第五章涉及的是文化意象传递的具体的操作策略,根据文化意象的种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传递策略。在文本中,通常有三类文化意象:1)废弃不用或陈腐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是舍弃意象,将意象转化为意义2)常规或标准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是(a)用对应意象代替(b)保留部分意象并用释义补偿费(c)归化(d)释义3)独特或新鲜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是完全保留意象。由此可见,语际间文化意象的传递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比较,就可以逐渐发现文化意象的传递机制,掌握文化意象传递的技巧,提高意象的策略。在结语中,笔者回顾了前文分析和讨论的结果,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得出了一些有关文化意象传递的基本结论: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出发,在文化意象传递中,翻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提供了跨越文化界限的开放精神,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理解其他文化成为可能。跨文化意识能让翻译者更认真地把文化意象的传递放置在文化背景中去探讨,并反映其时代与文化的特质。在遇到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时,笔者认为保留文化色彩尤为重要。这样,原作中的文化精髓才有可能被介绍到译作中,同时,原作品也会顺利地被介绍给译作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