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研究开始转向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构式研究方兴未艾,时、体构式也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语言研究的细化,汉语体构式,尤其是方言体构式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尝试性的介绍和分析了武汉方言中的进行体标记“在”,基于语法化理论和标记理论,为更好的认识汉语体标记,尤其是方言体标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全文共分6章,简单介绍全文写作动机、目标、方法、语料来源及章节安排后(1),对前人在武汉方言、“在”字语法化及方言“在”字研究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回顾,以发现前人研究尚有可增进之处(2)。为了解决方言“在”字研究的遗留问题,本文吸收了语法化理论(3.1)以解决武汉方言体标记“在”的来源问题(4);借助体标记理论及语用标记理论(3.2)分析武汉方言“在”字的分布,得出武汉方言中存在进行体标记“在3”“在4”和“在5”,并着重阐述了武汉方言独特的两个体标记“在4”和“在5”在语法形态、标记价值及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区别(5)。本文经过缜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在”字自甲骨文使用以来,一直保持着动词“在1”,介词“在2”的基本词性(4.2-4.4),直至东汉时期介词“在2”的位置出现显著改变,大量后移至动词后位(4.5),至宋代出现了位于句末的介词“在2”,伴随语法化的历程,进而出现了句末副词“在4”(4.6),唐代可见少数例句,大量使用于现代汉语时期(4.7)。因此,认为武汉方言句末体标记“在4”来源于普通话中的副词(同样是进行体标记)“在3”的流行观点不免有失偏颇,经过考察,本文认为武汉方言中“在4”先于“在3”出现,两者都具有副词词性,主要充当进行体标记。2.经过对武汉方言中不同“在”字分布及使用的梳理(5.2),重点比较分析“在4”和“在5”,本文发现认为“在5”仅仅是“在3”的复制或“在5”等于“在4”的说法都并不可取。在同样标记进行体的基础上,“在4”有时可表持续体含义,而“在5”则是极为固定的进行体表达方式且短暂性动词只能进入含“在5”的结构。因此“在5”应被认为是独特的武汉方言进行体标记。3.通过标记价值及语用功能的详细分析,体现了武汉方言“在”字不仅作为体标记有其特殊的语法价值,更展现了武汉方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