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的身份追寻之路——对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追寻已经成为了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少数族裔文学的一大重要主题。在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中,身份追寻也是至关重要的主题。鉴于胡赛尼混成的文化背景和族裔作家的微妙身份,本文认为身份追寻对于胡赛尼和主人公阿米尔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阿米尔的成长伴随着一系列标志的事件,童年的复杂经历,举家移民美国和短暂还乡。本文的核心论点就是,这些贯穿他生理成长的大事件不仅是简单的增岁过程,而是对形成完整身份的重要阶段的追踪。本文的各章节分别以上述各阶段作为讨论焦点,追溯了阿米尔从身份危机,到追寻身份的不懈努力以及最终重建完整身份的复杂过程。  本文由绪论,结论和三章正文组成。正文部分从三个特定时间段探析了阿米尔身份追寻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遭受的身份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的身份追寻,以及2001年回到阿富汗所进行的身份重建。  第一章重点探讨了阿米尔在童年遭受的身份危机。第一部分分析了阿米尔个人身份危机出现的原因。由于母亲的缺失以及不被父亲认可,阿米尔遭受了个人身份危机。第二部分探讨了阿米尔对于种族身份的模糊认识。个人身份危机使得阿米尔难以培养对正误的判断力和对种族身份的认同感。因为徘徊于主人和朋友的双重身份,阿米尔无法正确处理与哈桑的关系。这种含糊不定的态度导致了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阿米尔在美国对于身份的追寻。第一部分阐述了阿米尔追寻个人身份的成功。随着父子关系中支配权力的转换,阿米尔逐渐与父亲达成了和解。通过运用自己的写作能力,他也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并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阿米尔对于普什图种族身份的认同过程。在这个缺乏民族认同感的国家,阿米尔对于自己普什图人的种族身份逐渐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吸收了普什图文化中的精华,剔除了其中的糟粕,如双重标准。  第三章探讨了重回阿富汗的阿米尔对身份重建的努力。第一部分讨论了阿米尔个人身份的构建。在与阿塞夫的对抗中和营救并收养索拉博的过程中,阿米尔逐渐重建起了个人身份。第二部分探究了阿米尔种族身份的重建过程。他作为普什图人的种族身份在消除对哈扎拉人的种族歧视中趋于完善。第三部分探究了阿米尔对于双重文化身份的妥协。  本文的结论是主人公个人身份的动态构建过程与其对于种族身份的理解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阿米尔将自己定位为哈桑的兄弟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种族身份定位为哈扎拉的兄弟。阿米尔个人身份的重建为他种族身份的重建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与诗人,被誉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是第一位在有生之年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英语小说家。《修墓老人》以1679年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家住六盘水市的李力勇来信说,在党员民主评议中有不合格党员的格次,请问: 编者:不合格党员主要是指那些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
近30年,关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学习风格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的研究主要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指导,使用的工具一般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MBTI性格
在所有语言中单元音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音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汉语与英语的不同特征,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包括方言和汉语普通话。但是,至今聚焦
艺术创作其实是人自己的一种反映,它的全部都在其中,观念、认识、想法、性格……这些东西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融合。如同我有时想,人一生的作品就是他自己。这样看来,作品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面对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管理工作,都江堰市大胆实践,努力创新,社区党建工作取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感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
如何适应当前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创新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和党务工作,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使党的各级组织的工作更具活力与效率,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