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了汉语句子歧义消除的眼动行为研究,分别涉及汉语的词组、第三人称代词与动词偏向的理解过程,由四个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眼动行为的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具体地讲,具有信息加工系统的人在阅读句子时出现了一系列眼动行为之后便获得了新的信息,从而构成了课文意义的心理表征。目前解释眼动行为的模型主要有最简控制模型、视觉控制模型和认知控制理论。跳读、词汇加工、视敏度、注意和强化学习都是影响眼动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研究在两个实验中以眼动控制方法探讨了影响汉语四字词组歧义出现的因素。Inhoff和Wu(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句子理解过程中偏正词组专科学生中间的两个字符出现了歧义效应,我们的实验2-1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实验2-2检验了这种词组出现歧义效应的必要条件即这两个字符作为先行词必须出现在句首,这是一种新近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个先行词是汉语四字词组歧义出现的必要条件,这符合单一方向的句法分析假设与先行词联想效应。第三部分研究报告的一项眼动实验研究以汉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句子探讨了潜在先行词的词汇特征及其句法特征与代词所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与它的所指一致时阅读的时间便会减少,在不一致时阅读的时间更长一些,这与第一个句子的主动结构或者被动结构无关,这表明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如何理解第三人称代词,两个因素即潜在先行词的词汇特征及其句法特征强烈地影响着代词所指的难度。第四部分研究在两个实验中以眼动技术检验了影响暂时歧义出现的两个因素即动词的偏向效应与可能性效应,实验4-1检验了DO/SC歧义句与SVO句子之间的关系,与无歧义的SVO句子相比,DO/SC结构句子出现歧义是由于主要动词的偏向效应引起的;实验4-2检验了动词偏向效应对DO/SC歧义句的影响,结果表明及物动词具有偏向效应,很有可能引起DO/SC结构句子的歧义,而不及物动词具有偏向效应的可能性很低,不会引起DO/SC结构句子的暂时歧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