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被称作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核心也愈来愈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十一五规划”决定先期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因此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一环。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对京津冀地区的实证分析较少,而且对地区差异分析大多只限于差异大小的分析。本文立足于实证分析,对京津冀地区的内部差异进行分解并且对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比较进行分析,以期透彻了解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文章首先对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及国外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新进展、国内对京津冀地区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然后对京津冀地区的概况从不同侧面进行简单介绍,文章第三、四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内部差异和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针对产生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的原因给出消除差异过大的政策建议,文章最后对前面的政策建议部分进行总结。文中所分析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是以省(包括直辖市)为单位,京津冀地区范围与当前的“大北京”“首都经济圈”等提法所指不同,以省为单位更能体现地区内的平等地位,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内部差异分析部分我们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并利用加权变异系数的分解公式把该地区的经济差异按照三次产业进行分解,以了解该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提出解决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其中,河北省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尤其京冀两地差距悬殊,导致整体区域内经济无法顺利完成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建议河北省利用差异型竞争优势,调整自身定位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京津冀地区间的平等与对话,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区域间经济差异部分我们采用面板数据建立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模型以弥补时间序列数据较短的不足,模型中的资本存量采取永续盘存法,并用邹氏推算法计算出我国的初始资本存量。通过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优劣势的比较分析及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定的实证分析,我们分析影响地区间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缘条件、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及其文化观念差异的影响等因素。建议京津冀地区应扬长补短,一方面从观念上要转变固有的保守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到差距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场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同时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