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界定了“问题解决”目标层次的基本内涵,并指出小学生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功能。从笔者在一些学校实地听课及学情分析上看,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课标的要求尚有距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选择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第五小学为实验校,聚焦于探索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及其实施方法与途径。在多次观察分析实验校二年级数学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心理、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特点,选择教材中“表内乘法”单元教学内容,依活动理论为指导,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方案,采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行动研究范式进行实证研究,在行动循环中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修正与微调,以提高所用策略的有效性。选择起点水平基本接近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教学实验。在第一轮行动后,分析测验数据知,实验(一)班在“问题解决”目标内容的平均值、达标率和离散程度上都略好于对照(三)班。并经路径分析知,实验(一)班学生的数学思考组块对“问题解决”目标组块的支持度高于对照(三)班的支持度。再经对后一轮行动的检测数据分析知,随着行动的循环推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呈上升趋势,对数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也显正面效应。考虑到两班级学生性别比例有一定差异,进一步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在排除性别比例影响因素后,学生在“问题解决”目标分数上,实验(一)班仍好与对照(三)。同时,也对组间差异进行检测,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本研究中学习小组的划分方法也颇为妥当。综合实验结果得出,“层次引趣、感知共鸣、合作强化体验、生活表征”等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所得研究结论,可为相关学校的教改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期减少和消除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随意性和低效性。最后,对于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例如:因个人经验与时间所限,教学实验研究持续时间较短,所得结论未能加以反复验证;所编制的学生情感态度调查问卷,信度、效度未进行严格的统计检验;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目标检测所用题项的合理性(即效度)还有待细致地推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思考了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