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谣言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更是无处不在。谣言是人们处于情绪紧张和对外界环境不确定时的“通风口”,但它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传播技术的发展究竟是扩大了谣言的负面效应,让谣言难以消解,还是加速了谣言消解,实现信息环境的净化。对于这个问题,学者尝试通过一项控制实验来给出答案。本研究运用跨学科视野,精心设计四种谣言(维权类谣言、科普类谣言、恐慌类谣言、泄愤类谣言),并引入网络讨论作为实验刺激,通过后测控制组设计,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分析,测试网络讨论对这四类谣言消解的影响。 笔者选取了重庆大学大一、大二的新生为参与群体,选取50名受试者,通过匹配和随机分组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刺激即网络讨论,控制组则不接受实验刺激直接填写问卷,最后通过两个小组的问卷统计分析,回答本文所探讨的核心议题。 本研究尝试对网络谣言信度的7个维度:谣言的消息来源、谣言的传播情境、谣言的传播方式、谣言的重要性、谣言的模糊性、受众的心理预期和受众的情感卷入度进行专家评估匹配权重,并对每则谣言的可信度评分,再通过权重设置,得出每则谣言最后的可信度得分。对谣言消解测量的三个维度主要是兴趣、分享行为和信任度。通过实验组谣言信度与专家谣言信度评估差异比较、控制组谣言信度与专家谣言信度评估差异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谣言消解差异比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谣言的消解过程并不单一。从现实上看,谣言一旦开始传播,总会有人感兴趣、相信或者转发,但也会有人不关注、不相信、不转发,因此谣言的扩散和消解同时进行,此消彼长。实验数据表明,网络讨论会减慢维权类谣言、泄愤类谣言的消解,加速科普类谣言的消解,但对恐慌类谣言的消解没有影响,而在消解的三个维度中,网络讨论对谣言可信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2、相比于传统研究对谣言传播因素中事件重要性和事件模糊性的强调,我们发现受众的心理预期和受众对谣言的情感卷入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在维权类谣言和泄愤类谣言中影响较大。因为受众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理性的,情绪会是干扰他们做出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3、网络讨论可能会带来群体极化,这在维权类谣言和泄愤类谣言上尤为明显。当人群中对谣言的观点开始有某种偏向,在集体讨论后,观点会朝着那个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较为极端的观点。换言之,网络讨论会使得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加强,让原本不是特别强烈的意见变得更为强烈。 4、互联网对谣言的消解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对于科普类谣言来说,因为信息的可获得性较高,且不存在普遍的刻板印象,因此互联网能够让科普类谣言快速消解。但是对恐慌类谣言来讲,如果权威消息源缺失,那么谣言难以消解,并且恐慌情绪容易蔓延,延伸出其他的谣言版本。维权类谣言和泄愤类谣言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解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