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并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高度相关,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胃肠积热证患者易于感染幽门螺杆菌。提示胃肠积热证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目的:1通过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从中医病因学角度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依据。2探索胃肠积热证各要素与Hp感染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中医古今文献中对胃肠积热的认识,胃肠积热是指消化系统的胃、肠之热,主要症状为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喜凉饮、心烦、大便干、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这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初期症状相似。通过理论研究探索胃肠积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卫生部中日医院消化科,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病例报告表(CRF)表格逐一采集相关信息。根据《胃肠积热证积分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确定胃肠积热为暴露因素。观察病例组和对照组有胃肠积热证的患者数量,分别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值,算出比值比(OR)。运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成员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的分布进行均衡性检验,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描述胃肠积热证积分与DOB值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0.0统计软件包管理并分析数据资料。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理清了中医古今文献中对胃肠积热的认识,明确界定了胃肠积热证的含义。2本研究共纳入160例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各80人,病例组中胃肠积热证患者77(96.25%)人,无胃肠积热证患者3(3.75%)人;对照组中胃肠积热证患者41(51.25%)人,无胃肠积热证患者39(48.75%)人。比值比(OR)值为24.415(95%C.I.7.108-83.856),胃肠积热证者感染Hp的危险性是无胃肠积热证的24.415倍。3依据《胃肠积热证积分诊断量表》规定的阈值对病例组中胃肠积热证患者进行分级,其中轻度胃肠积热证患者1例(1.25%),中度胃肠积热证患者12例(15.00%),重度胃肠积热证患者64例(76.00%)。提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随着胃肠积热证程度的加重而增加。4 DOB值是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诊断标准,当DOB值≥4时,Hp为阳性。当检测值靠近临界值附近时,检测结果可能为假阴性或者假阳性。本研究中胃肠积热证积分与DOB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56(P=0.000),说明胃肠积热证积分与DOB值具有正相关性。5本研究对胃肠积热证相关证候要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采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共筛选出18个相关变量因素,其中有6个要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分别是:大便干(OR=88.407,P<0.005),大便臭(OR=28.895,P<0.005),苔黄燥(OR=58.500,P<0.005),苔黄腻(OR=25.327,P<0.005),胃脘灼痛(OR=16.579,P<0.005),睡眠不实(OR=4.091,P<0.005)。结论:1胃肠积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2胃肠积热证程度加重,可能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3胃肠积热证相关要素:大便干、大便臭、苔黄燥、苔黄腻、胃脘灼痛、睡眠不实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