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叶适的天人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展示叶适独特天人观背后的原因和内容,并试图展示在天人关系架构下的叶适的思想面貌。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指出叶适是在解决思想背景中的新问题时提出了他的天人观。此种思想背景是指唐宋之际,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此种变革的发生必然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或者说人们是在解决新问题时导致了变革的发生。而在思想领域,宋儒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在佛老思想泛滥的时代,性情倾向不一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儒学作为他的处世依据?宋儒都是通过重新确立儒家价值的终极根源,即重构天人关系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儒家价值的终极根源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从“上古”和“天”到“理”和“心”的转变。叶适则在延续传统的脉络中,在历史的方法中,在与道家学说相胜的互动中,依然坚持“天”作为儒学价值的终极根源,并拒绝将“天”义理化,反对“天人合一”之说,呈现出独特的天人观的面貌。第二部分阐述了叶适天人关系的理论架构。叶适思想中的天有四层含义,包括物质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和天道之天。叶适溯本正源,上溯至羲和的星官传统,以此物质之天作为起点,进而在敬天畏天的情感下转化为宗教意义和人文意义的天。天命之天所降之命对于人和物来说,是没有分别的,人物同受之命;而皇天之天所降之衷则独降于人,人受此“衷”就能致中和之道,达天下之大本。因为皇天之天是主宰的具有神圣性超越性和宗教性的天,此“衷”落在人心,转为人职,表达了人对于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又因为天道是隐匿的静默的不可知的,所以人和天的关系就在这种责任中建立。第三部分阐述了叶适天人关系的逻辑开展。人对天的内在责任是以人对于天道的观察从而展开生活世界的治理来体现的。中庸是天道在生活世界的呈现,中庸是一种诚然的状态,是每一个准则或者儒家价值成立的依据,人们通过建皇极来保证多元准则或儒家多元价值的正当性。而圣人确立学习的程序,让人们学习如何认识到自己所赋予的潜能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只有意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对天人关系有一内在的认识。只有儒者是能自觉意识到天所赋予人之所当然的人,儒者自觉承担起人文化成的责任,是儒道的实行者。而儒道正是天人关系落实在生活世界的面貌,儒道在关注生活世界的同时依然保持“天”的超越性,因为儒道是贯通“有”“无”,以“有”来适“无”的。第四部分阐述了叶适天人观的独特性。叶适的天人观在坚持使用传统概念,拒绝将“天”进行义理转化,依然将“上古”和“圣人”作为其天人观的价值根源上来说,呈现出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的天人观具体表现为对天作为儒学价值的终极根源的坚守和一种从人之有限性出发的道德工夫论上的经验主义。而这种保守的天人观与当时克艰厥后、夕惕若厉、力求恢复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叶适认为通于天理,达于性命是圣人之事,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政治文化中的天命人心相遇合即有德之人君和贤臣之遇合只存于圣人之事迹中。这是叶适的天人观在政治文化中的呈现。但叶适的天人观也可以从历史性的政治文化中抽离出来,以宗教超越性的特点,呈现在更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的伦理秩序中,成为支撑儒家伦理生活的理论架构。另外,叶适的天人关系是以人对天的内在责任来展开的,这种责任意识让叶适的天人观更具有理性的精神和人文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