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和变动。尤其是200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和快速发展,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显示出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当时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汇率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受到限制。2005年7月21日,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国政府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加剧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作为开放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变量,汇率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因此对新汇率体制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特点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原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汇改以来,随着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民币汇率也随之显示出不同的变动特征,有时变动幅度较大,有时变动浮动较小,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可能在一些时间段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或者状态转换。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两状态Markov状态转换模型来拟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收益率序列,发现该模型将人民币汇率区分为低波动状态和高波动状态,两个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转移关系,且高波动状态伴随着人民币更加快速的升值,高波动状态的平均持续时间更久。但是,Markov状杰转换模型的缺陷存于需要提前确定状杰个数,而忽略了状态数目不确定问题。鉴于此,为避免人为确定状态数目而造成模型误设,本文接下来以Dirichlet过程为基础,通过引入分层Dirichlet过程隐马尔科夫模型,建立了无穷状态转换模型,该模型理论上将状态数目设定为无穷大,然后再用基于分块Gibbs抽样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推断模型参数。运用该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序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最有可能存在3个状态——“低波动”、“中等波动”和“高波动”状态,且随着波动性的增大,人民币汇率存在更加快速的升值。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后验均值结果发现,三个状态均是高度持续的,且波动性越大的状态平均持续时间越短,人民币汇率序列在三个状态之间频繁转换,转换的原因在于外部经济因素和政策导向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