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非常著名的理论家。从 1970 年代开始,他就以“意识形态”这一范畴为核心进行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研究,当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理论武器。意识形态的意义非常复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这一问题以及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的认识都存在分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伊格尔顿不断汲取各种理论充实“意识形态”的意义,形成多个意识形态界定。同时,他把意识形态理论推进到文学研究领域,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这就改变了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研究方法,使马克思主义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研究。进入 1980 年代,伊格尔顿逐步由文学批评进入更广阔的文化批评领域,不仅重新回归威廉斯的传统,还进一步引入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提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显示出他与众多后现代理论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 本文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伊格尔顿在1970 年代主要是通过吸取阿尔都塞的理论界定意识形态,侧重意识形态的自发性、无意识性、体验性和构建主体的实践性等特点,但他也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1980 年代,伊格尔顿扬弃了阿尔都塞的理论,有意识地将意识形态纳入社会历史的框架进行界定,强调其对主体的构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进入 1990 年代,伊格尔顿以“家族相似”的方式从多个视角界定意识形态,认为其是社会权力的维护和再生产的策略。伊格尔顿前后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界定显示出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拥有的批判精神——在深刻关注社会的同时还不停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反思和改进。考察伊格尔顿的全部理论则可以发现,文学与审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伊格尔顿关注的核心,这也说明伊格尔顿的创建更多是建立在对意识形态内部诸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第二部分论述了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生产的理论。伊格尔顿以全新的视角研究了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生产,并据此从内外两个层面对文学进行了考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外部来看,文学生产涉及到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既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又相互冲突。文学文本就是上面诸要素互相作用并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但在文本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这些要素与文本的关系都是相当复杂的。意识形态决定文本,同时,文本又建构意识形态,其关系具有历史变动性,不同历史时期的作者、同一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写作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文本是一个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文学价值问题需要重新考虑,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生产。第三部分论述了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把情感、身体和意识形态三者联系起来,认为身体是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基础,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对身体具有构建作用。审美观念的构建与意识形态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又对意识形态形成挑战。伊格尔顿从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审美的内在复杂性和审美的基础等角度探讨了作为意识形态现象的审美。现代美学是以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或实现领导权的实践方式诞生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也以同样的情况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审美活动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具有两面性,同时,审美中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作为审美活动承担者的个体身上,也存在于作为社会现象的审美活动中。伊格尔顿认为,通过审美和意识形态的交锋,主体能够克服一般意识形态对人的异化,使人性获得全面的解放。从总体上看,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把前人的理论予以综合,并从不同的层面予以深化,尤其重视意识形态的实践性,顺着这个思路,伊格尔顿把意识形态研究推进到文学与美学领域,实现了对前人的重大超越。但是,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存在现实关怀有余、理论抽象不足,力求思辨、却过于浮泛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