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肉眼大体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评价外源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实验性硬脊膜损伤修复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硬脊膜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分别行L3椎体全椎板减压,制造破损面积约为0.2×0.2mm的硬脊膜损伤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9只实验动物:A组:采用自体筋膜进行修复,局部注射生理盐水0.2ml;B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后的人工硬脊膜修复,局部注射生理盐水0.2ml;C组:采用GM-CSF浸泡后人造硬脊膜修复,局部注射GM-CSF0.2ml;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1W、2W、4W各处死3只实验动物,完整取下包括周围组织及修复材料在内的脊髓节段长约2cm,分别行大体肉眼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段各组硬脊膜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和周围瘢痕组织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价;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不同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表达进而评价不同处理因素对硬脊膜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免疫组化采用灰度分析对硬脊膜损伤修复部位白介素(IL)-1和IL-6在胞浆内的阳性表达大面积进行对比,权衡各处理因素在硬脊膜损伤修复过程中作用。结果大体肉眼观察结果:1W处死的实验动物中,各组硬脊膜修复程度相当,C组周围肉芽及瘢痕组织生长较其他两组旺盛,可观察到B、C两组人造脊柱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易于分离,而A组自体筋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不易分离;2W处死的各组实验动物中A、B两组周围肉芽组织及瘢痕生长情况相当,C组肉芽组织及瘢痕生长生长情况较前两组明显增加,硬脊膜缺损处修复效果显著,A组自体筋膜与硬脊膜及周围组织粘连明显,界限消失,B、C两组粘连较轻,易于分离;4W处死的各组实验动物中,各组硬脊膜缺损均以修复,各组修复部位周围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均较前明显曾多,差异不明显,但A组粘连明显,B、C两组人造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轻易于分离。HE染色观察结果:对三组实验动物标本染色涂片,观察硬脊膜修复部位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发现,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观察到C组细胞表达明显多于其他两组,A、B两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三组实验标本中处理因素对IL-1、IL-6的表达发挥主效应,其中以C组最为明显,处理因素与作用时间二者之间无交互作用。结论外源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硬脊膜损伤修复过程中能起到趋化、增殖破损硬脊膜周围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缩短硬脊膜损伤的修复时间,同时,GM-CSF促进周围结缔组织的生长,使得破损周围局部加压,减少空腔的形成,间接的促进了修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