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集聚区是现代工业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本文以工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视角,分析了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大城市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市为案例,在分析上海市工业集聚区发展轨迹和经济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上海工业集聚区空间整合模式和优化创新模式。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推动城市工业企业布局和工业集聚区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城市工业布局发展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七章,其中,前三章属于理论研究,主要是工业集聚区相关研究、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讨论,构建城市工业集聚区理论平台,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其后三章属于实证研究,主要运用城市工业集聚区布局理论和中国城市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上海市工业集聚区发展轨迹,并梳理上海市工业集聚区优化和整合的思路或模式,构建上海市工业集聚区创新模式;最后一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讨论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规模和新城或工业集聚区距中心城市距离。在绪论部分。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选题背景方面,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选题的依据。选题意义在于丰富城市工业企业布局理论和工业集聚区,通过上海市工业集聚区研究,为上海未来发展和其他城市工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然后,本章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可能的突破点,最后阐述研究方法,并构建了论文研究框架。第1章国内外工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综述。工业集聚区研究涉及企业区位选择和城市工业企业布局结构,论文从工业区位论、工业集聚区及城市工业布局3个层面进行综述,理清城市工业集聚区研究的变化脉络。第2章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在上一章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城市地租成本、运输成本的空间分布结构,接着阐述现代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新环境及其对城市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构建城市工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模式,得到不同工业行业在城市中布局的圈层式结构;其次,分析了工业集聚区的内涵、类型及形成机理;最后,综合宏观(城市)和微观(工业集聚区)两个层面的因素,梳理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的关系。第3章我国大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在上一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城市工业集聚结构和城市工业集聚区布局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工业集聚和集聚区布局的总体态势,然后重点分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类型。第4章上海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轨迹与经济绩效。将上海工业集聚区发展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段,并总结了上海工业集聚区发展规律:(1)工业集聚区布局的离心倾向十分明显;(2)新型工业集聚区已占主导地位;(3)六大产业基地将成为工业集聚区中的重中之重。最后,本章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上海工业集聚区发展的绩效。第5章上海工业集聚区调整和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首先,本章分析了城市工业布局空间整合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工业布局空间整合的四种类型;其次,阐述了上海市工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动因,认为城市功能升级、工业郊区化与企业自身发展等是上海工业布局调整的主因;再次,在此基础上,从圈层和轴向两个角度,分析了上海市域工业布局结构的变化,在圈层结构方面,上海市工业布局已经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由内圈、中圈和外圈构成的三个圈层结构转变;在轴向结构方面,目前,正从传统的南北向内向型结构,向东西向外向型结构转变。最后,本章提出了上海市工业布局整合的模式,即分散整合模式、整体提升模式与局部提升模式。第6章上海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本章首先分析了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基本类型,根据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的关系,可分为城区一体化模式、城区互动模式与城区独立模式;根据工业集聚区的空间形态,可划分为离散状模式、带状模式与团块状模式;根据工业集聚区空间组织结构,又可分为网络形模式、集群模式与混合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优化,根据工业集聚区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原生态的空间模式、社区介入的空间模式与城区融合的空间模式。最后,作为工业集聚区模式优化和创新的应用,文章提出了功能性节点城市的概念,从内涵、作用、外部特质、选建原则与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了临港新城和嘉定新城这两个功能性节点城市的模式创新。第7章在全文的最后,文章对城市工业集聚区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即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规模及其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关于工业集聚区空间规模,本章分别从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关于工业集聚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与空间规模讨论类似,也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工业集聚区距中心城市的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特色的或创新的尝试:(1)以城市工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单元——工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圈层状布局结构,并从规模、区位、职能、空间组织等方面对城市工业集聚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2)在多层面、多视角,构建了上海市工业集聚区空间整合模式;(3)提出了城市工业集聚区空间优化思路和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