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悲剧的滥觞可追溯至《诗经》、《楚辞》中的一些基调凄艾的歌谣,它们或痛诉生存之艰苦,或哀叹仕途之失意,其中的悲剧性并不逊色于后期的悲剧作品。有着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又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中国古典悲剧作品愈见丰富,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悲剧逐渐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悲剧的独特审美特征,鲜明地凸显了中国悲剧的审美意趣与价值取向,这种民族性也是中国悲剧得以屹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毫无愧色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当代,如同所有经典一样,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质也正在承受不可避免的冲击和考验,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无疑已成为更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析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征,探求其独特审美特征产生的文化、心理及历史原因,并试图为中国古典悲剧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寻找道路。论文第一部分着笔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征”,笔者选取了王季思先生选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的经典剧目作为分析文本,分别从“人物和题材的选择”、“结构和结局的设置”、“矛盾和冲突的表现”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特征。其中,就人物和题材的选择来说,中国古典悲剧呈现出明显的包括平民化倾向,偏重于叙述“平凡人的平凡事”,且主人公都是在道德上完美无瑕的人;在结构和结局的设置方面,苦乐相错的情节推进模式和“大团圆”结局则是其典型特征;而矛盾和冲突则主要表现为“被动冲突”和“外在冲突”,这些都迥异于西方悲剧。论文第二部分从“儒释道影响下的民族文化心理”、“创作者与受众心理”、“特定历史条件和独特戏曲形式的影响”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文化土壤”中的养分。中国的哲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浸染其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既包含了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也包含了佛家的“轮回”和“因果”,也因此,中国古典悲剧的创作者和受众都有重视集体、相信善恶有报、失意时消极避世的心理,这些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均有鲜明体现。当然,其他诸如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戏曲形式也对其审美特征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古典悲剧之所以呈现独特的审美特征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即便在当代,这些审美特质也不可被一概否定。论文第三部分为“中国古典悲剧的当代传承性思考”,笔者从“中国古典悲剧在近现代遭遇的理论困境”、“当代文化土壤中的文学经典’和“从电影《赵氏孤儿》看中国古典悲剧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三个方面多维思考,分析了中国古典悲剧在当代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与当代电影《赵氏孤儿》为分析文本,对二者的审美特征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后者在继承前者作为经典的优良品质外,还充分汲取了当代大众文化中的有益营养成分,更多地挖掘人物内心活动,使元杂剧中“扁平化”的人物饱满起来,并凸显人性光辉,因而也更能为当代受众所接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为中国古典悲剧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探索了新出路。着眼于中国古典悲剧的独特审美特征及形成原因,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历程,目的都在于为中国古典悲剧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探寻道路。本文认为,在不消减作品悲剧性的前提下,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恰当地改编,在保留其优良品质的同时汲取市场性元素,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受众因素,为作品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是使中国古典悲剧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