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伟大成就中制造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早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然而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制造业行业"粗犷式"发展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变。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逐渐突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深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如何在持续发展的同时缓解能源用量已经成为制造业行业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制造业不仅在各个地区的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同时也是各地区能源消费的一大主体。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测算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其结果对于转变能源使用情况,探讨资源约束下各地区制造业的节能潜力,实现区域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和促进行业转变升级都将会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定义为在考虑了地区资本、劳动力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求得一定产量水平下最优(最少)能源使用量与真实能源使用量之比,并以此测算结果数值来体现产出的能耗。科学有效地测算我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探索各省市区制造业能源利用水平的不同与关键差异影响,能够有效地推进各地区不断改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可持续的目的。本文以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整体情况为目标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使用基于谢泼德输入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但假定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形式并不考虑二次方项。文章的主体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省际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二是对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文章的第一大部分,首先根据共同前沿假定对所有地区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得到结果。然后考虑将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再次测算得出基于分区域前沿假定的结果。最后利用谢泼德输入距离函数随机前沿模型的特性-只改变能源的投入,将能源投入分解而得到三大种类能源的各地区使用效率,三类能源为能源分品种消费投入合并而成的煤炭类、油品类和清洁能源替代类。由于我国各省份之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对于能源效率的测算有必要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本文的第二大部分重新测算地区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增加了技术失效影响因素模型,用来探究地区环境影响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除考虑省域间的经济水平、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等宏观影响因素外,本文将制造业五大高耗能行业的行业份额作为对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替代,从而分析行业结构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具体的研究结果汇总如下:第一,全国29个省份(重庆、西藏不计)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但平均水平较低。从地域角度来说,东部地区省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大于中西部地区,且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值总体较低。总结来说,近几年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趋势为东-中-西不断减少。第二,从分类能源投入测算角度来看,我国各省份地区制造业对煤炭和焦炭的利用效率偏低,天然气、电力等清洁替代能源的利用效率水平较高,且东部省份地区的利用效率普遍高于西部省份。油品类能源的利用效率处在中高等水平值,且各地区之间只有较小的差距。第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因素对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正影响,但外商投资影响因素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能源价格水平和产业结构因素则有负影响。邮政、仓储、交通运输行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因素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抑制地区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行业份额影响因素正好说明,越多的高耗能行业占比份额对应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值越小,效率水平越低。第四,传统效率测算SFA模型与同时结合无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得到的结果高度相关,各地区效率测算值的排名接近。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并不随时间改变。从2000年至2014年间每年的平均效率值曲线来看,我国省际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呈现出先下降近年来不断上升的"U"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