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结构红利假说为基础,提出了劳动力素质提升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假说,并通过实证检验进一步对其修正,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结构出现优化时,如果各种素质的劳动力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则能够促进该国的产业升级。同时,本文还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素质确实有了大幅提高,劳动力素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这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最重要的劳动力基础。 通过对美国、爱尔兰等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效地把握住了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契机,适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再利用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形成了劳动力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对中国上千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从微观企业层面上看,劳动力素质的优化确实成为了企业升级的重要拉动力量:一方面,那些具有充足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技术水平也较高的劳动力的企业,已经较快实现了升级;另一方面,另一些企业未能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环节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则是缺乏技术型劳动力。这些分析表明,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升、以及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 但是,对中国宏观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的产业升级还比较缓慢,产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还远远滞后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结构优化之间的矛盾,在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利用效率较低。通过利用2004年与2008年经济普查中的劳动力素质数据,使用基于包含劳动力素质的效率损失测度法(SBI),我们测算了中国29个地区不同素质层次水平的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发现:(1)与未考虑劳动力素质的情形相比,在考虑了素质因素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利用效率下降。这说明我国的高素质劳动力存在着利用不足的问题。(2)分不同素质层次的劳动力来看,按全国平均水平衡量,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劳动者的利用效率最高,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这说明我国主要依赖于低素质水平的普通劳动者,还未充分发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作用。(3)分地区来看,在考虑了劳动力素质因素后,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与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高利用效率密切相关。(4)进一步的计量检验发现,目前我国的省级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力利用效率负相关。鉴于中国目前的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升级之间并未有效匹配,本文建议,需要尽快提高对各种素质水平的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尤其是提高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利用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素质劳动力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最后,本报告针对中国企业出现有订单却招聘不到足够多合适的劳动者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已经进入了劳动力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阶段。在当前阶段,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由此引致的需求培养了一部分技术人才;但升级程度还不够,因此,一方面,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为技术型劳动力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工资,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致的技术型人力供给也还不充分。中国企业只有继续进行升级,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和促进更多的技术人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