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背景及目的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国内外的临床观察显示,儿童便秘约95%为功能性便秘(FC)。2006年公布的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标准中小儿便秘的发生率为0.3%~8.0%,以此症状就诊的患儿占儿科综合门诊的3%~5%,占儿科消化病门诊的25%以上。本病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常规治疗多不能奏效,从而成为困扰儿童身心健康的临床问题。因此,探讨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实属必要。肛门直肠测压技术(anorectal manometry)及结肠传输试验(colonic transittest,CTT)是儿童FC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肛门直肠测压通过压力感受器对肛管直肠腔内压力变化进行测定,它可以量化、了解和评价肛管、直肠自制排便功能,为排便异常等肛管、直肠疾病的研究提供依据,并指导治疗,是一种可重复操作、简便、无创、安全、客观的检测手段。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就诊的FC患儿肛门直肠动力学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探讨各型功能性便秘患儿福松治疗前后及其与健康儿童之间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为其临床分型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儿35例为FC组,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平日排便正常的健康儿童1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不透光X线标记物(ROM)测定结肠传输指数(TI)对FC分型,将FC患儿分为出口梗阻型(OOC)亚组,慢传输型(STC)亚组和混合型(MIX)亚组。应用荷兰MMS公司的Solar GI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检测各型FC患儿与正常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便秘组服用聚乙二醇4000散剂,动态观察其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实验结果根据TI值将35例FC患儿分为出口梗阻型(OOC)19例和慢传输型(STC)16例,两亚组T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3,P<0.01)。本研究未发现MIX患儿。聚乙二醇4000散剂治疗两周后,20例患儿复查结肠传输试验,排出的标志物数量均﹥80%,即结肠及直肠内残留ROM数﹤4枚。FC组与健康对照组及两种类型FC组之间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OC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比健康对照组及STC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便秘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亚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和最大耐受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STC组、OOC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及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直肠最低敏感量及直肠最大耐受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便秘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肛门括约肌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OOC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直肠最低敏感量仍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FC患儿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感觉异常及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聚乙二醇4000散剂治疗可以改善此类异常,恢复正常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