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状况,分析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过多增重与巨大儿及2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方法选择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来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期健康保健的孕妇,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后进入队列。孕期保持随访,记录孕期健康保健情况。孕妇在医院分娩后,记录婴儿出生情况,并对其父母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在婴儿出生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以及12个月来医院检查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在其2周岁时进行最后一次调查,测量并记录其身长和体重。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将孕前BMI分割成4等级,分别为<18.5 kg/m~2、18.5~23.9 kg/m~2、24.0~27.9 kg/m~2和≥28.0 kg/m~2,分别定义为消瘦、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的标准将孕期增重的BMI标准范围分为4种情况,即孕前BMI分别为<18.5 kg/m~2、18.5~23.9 kg/m~2、24.0~27.9 kg/m~2和≥28.0 kg/m~2时,增重范围分别为12.5~18.0 kg、11.5~16.0 kg、7.0~11.5 kg和5~9 kg,孕期增重在所对应的范围之内即为孕期增重适度,低于建议的增重范围下限值即为孕期增重较少,高于建议值范围的上限值即为孕期增重较多;采用Z评分法对儿童2周岁时的体重状态进行评价,规定BMI Z值<-2为消瘦或者严重消瘦,-2~2之间为正常,>2为超重,>3为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孕前超重肥胖、孕期过多增重与巨大儿及2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强度。结果进入队列的孕妇人数共为1733人,孕妇分娩时失访、流产等不符合统计数据的为75人,即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效数据人数1 658人,婴幼儿2周岁随访时,共失访29人,失访率为1.8%。1 658名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较低为402人(24.2%),正常为1 111人(67.0%),超重及肥胖共为145人(8.7%),孕期增重较少者为293人(17.7%),孕期增重适度者为505人(30.5%),孕期增重较多者为859人(51.8%),孕前体质量指数较低的402人中,孕期增重较少、适度、较多分别为48(12.0%)、169(42.0%)和185(46.0%),孕前体质量指数正常的1 110人中分别为190(17.1%)、322(29.0%)和598(53.9%),孕期超重及肥胖的145人中分别为55(37.9%)、14(9.7%)和76(52.4%)。1 658名新生儿出生时低出生体重者8人(0.5%),正常出生体重者1 477人(89.1%),巨大儿173人(10.4%)。2岁儿童中被评为中重度消瘦1人,肥胖98人(6.0%),其余1 530人正常(93.9%)。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肥胖是巨大儿(RR:1.67,95%CI:1.03~2.71)和儿童2周岁时超重肥胖(RR:2.00,95%CI:1.13~3.53)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也是巨大儿(RR:2.30,95%CI:1.52~3.49)和儿童2周岁时超重肥胖(RR:1.80,95%CI:1.05~3.08)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本地区的巨大儿发生率、儿童2周岁时超重肥胖率、女性孕前超重肥胖率、孕期增重过多率处于中等水平。孕前体质量指数较高和孕期增重过多均是巨大儿和儿童2周岁时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在女性怀孕之前就需进行加强体重控制的宣传,孕期强化个性化的体重控制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