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对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增加大豆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作用突出,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大面积生产中,大豆产量偏低成为制约套作大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大豆产量下降,但分枝产量占套作大豆总产的比例反而上升,成为单株产量的主体部分。对于上述的分枝产量优势的成因,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试验拟通过对带状套作大豆的分枝形成规律、分枝形态、分枝冠层、分枝生物量以及分枝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分枝及分枝产量形成的基础上,明确带状套作大豆分枝产量优势的形成原因,为下一步利用分枝产量优势来获得带状套作大豆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带状套作大豆与净作大豆的光合有效辐射差异显著。在生殖生长期,套作大豆的透光率显著高于净作,具有明显的光照优势。随着密度的增加,透光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大豆行间中下部透光率趋势一致,但中部透光率高于下部。2.带状套作苗期荫蔽抑制了大豆分枝形成。套作大豆分枝出现延迟了9~12天。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净作大豆的最低分枝节位逐渐升高,套作大豆的最低分枝节位较低且相对稳定。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大豆的最高分枝节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净作大豆分枝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套作大豆分枝数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最终净套作大豆分枝数趋于一致。套作大豆的分枝形成过程较慢但有效。3.带状套作苗期荫蔽对大豆分枝形态造成的不利影响能在荫蔽解除后得到补偿。在荫蔽解除时(R1期),套作大豆分枝长度、节数、茎粗、叶面积显著低于净作。但在R1~R5期间,由于光环境的大幅改善,分枝长度、节数、茎粗、叶面积实现了大幅增长,分枝长度、节数、茎粗、叶面积在R5期达到或超过净作水平,弥补了苗期荫蔽的不利影响,为后期分枝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同密度下分枝形态差异显著,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分枝长度、节数、茎粗、叶面积逐渐减小的趋势。4.荫蔽解除后,套作大豆分枝叶片群体长势较快,能达到或超过净作水平。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净作大豆分枝SPAD值相对稳定,套作大豆分枝SPAD值呈现大幅增长,套作大豆分枝SPAD值在后期显著高于净作。净作大豆在前期的分枝光合势较大,套作大豆后期分枝光合势显著高于净作。套作大豆分枝LAI前期显著低于净作,但其增幅较大,而净作大豆增幅较小,在R5期,套作大豆的分枝LAI可能达到或超过净作水平。随密度增加,套作大豆分枝SPAD值无显著变化,分枝光合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分枝LAI呈逐渐增加的趋势。5.苗期荫蔽使套作大豆在R1期的分枝生物量显著低于净作,但荫蔽解除后,套作大豆分枝生物量长势更强。在生殖生长期,套作大豆分枝的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净作,分枝能力较强的大豆的分枝生物量在R5期能达到或超过净作水平。随密度增加,套作大豆分枝茎秆生物量、叶片生物量、总生物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作物生长率呈增加的趋势。6.带状套作中,大豆的主茎产量显著降低,分枝产量比例在套作下呈上升的趋势,分枝产量显著影响单株产量;分枝能力较强的大豆的分枝及单株产量更高;大豆的主茎荚数、粒数、粒重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且随着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分枝荚数、粒数、粒重在低密度下呈显著上升的趋势,随密度增加,分枝荚数、粒数、粒重逐渐降低;总荚数、粒数、单株产量在低密度下呈不下降或上升趋势,在高密度下呈显著降低趋势;分枝荚数比、粒数比、粒重比均呈上升的趋势。本试验中,低密度下的分枝及单株产量较高,但产量偏低,低密度下的单株高产难以弥补群体过小的产量损失;高密度下产量表现较好,但单株表现较差;中等密度(100000株/hm2)下能兼顾单株产量与群体产量的协调互补,有利于实现套作大豆的高产。综上,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共生期荫蔽抑制大豆分枝形成,而玉米收获后优越的光环境促进分枝发育,产生分枝优势。选择分枝能力强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分枝增产潜力,获得分枝和单株的高产。中等密度(100000株/hm2)种植既能促进分枝以及单株产量的形成,又能够维持合理的群体数量,有利于实现套作大豆的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