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当代长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o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不仅数量剧增,且选材亦渐趋多元,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译介演变以80年代以来当代长篇小说的复苏与繁盛为前提,并持续受到中外政治、经济关系与媒介技术的影响。虽然当代长篇小说在英译传播中始终面临着跨文化改写与变异的难题,但其审美价值也逐渐获得英语世界的认同。对这一译介进程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讨,不仅帮助呈现中外文学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也为思辨“世界文学”理念的内涵,认识“文学外译”实践的意义并深入推进提供启示和借鉴。
  首先,1980年代,随着当代长篇小说文学性的日益凸显,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也随之开启了新的进程。8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英译主要由国家外宣机构发起,1987年以后,西方商业出版社开始主动介入。在这些传统的纸媒以外,影视媒介从90年代开始助力翻译传播,进入新世纪,新兴的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的译介平台。无论是主体的轮换,还是通道的拓展,都展现了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实践过程,而是牵涉着审美、政治、科技等多重力量相互交错的复杂运作机制。
  其次,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活动,当代长篇小说的英译传播一直面临着因文化差异和强势文化语境干涉而引发的变异问题。这既表现在以译入语诗学为旨归的归化式删改,也表现在因译入语意识形态左右而做出的政治性改写。这些翻译行为导致了译本形态、文本意义,甚至出版发行等诸多方面的变动,不利于中外文学、文化在交流中互证、互补。80年代,《沉重的翅膀》两个译本分别受女性主义诗学、意识形态偏见的操纵;新世纪以来,《兄弟》译本的政治化导向,《格萨尔王》《长恨歌》译本的诗化语言删减问题,均是明证。
  再次,幸而当代长篇小说的英译传播实践在不断深入展开。随着译者的主动译介、学者的自发推广、作家的自我推进、国家机构的灵活资助、以及市场和多元媒介等各类因素的加入,当代长篇小说的英译状况正趋自主,流通途径复合化、多样化,有效地消抵了来自诗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例如,《红高粱家族》在电影和译者的双重助力下以丰沛的地域文化、生动的语言吸引海外读者,持续带动莫言小说的外译;残雪积极参与其小说的英译传播,《最后的情人》以东西方共通的情感艺术赢得海外赞誉;《解密》高度融合中西方叙事技法,并借由市场推广热销全球;《玉米》《推拿》以深刻的“世态人情”写作引发中外读者的情感共鸣;《高兴》的城市边缘人题材尤其触动海内外读者,扭转了因晦涩地域文化而导致的贾平凹长篇小说英译停滞的局面。这些作品先是以情感打开文化隔阂,进而以多样的风格与题材、创新叙事来深化文学间的对话,以其多元的艺术表现,弥补翻译中流失的内容,逐步消解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学空间的多元演化进程中。
  最后,尽管19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过程缓慢,甚至效果欠佳,但意义却不容小觑,足以帮助我们清楚观察如下现象。第一,当代长篇小说的英译传播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网络与影视等外部力量或媒介载体的交错影响,翻译活动是一个在外部权力和文学审美间寻求平衡的动态演化过程。第二,在英语世界接受度较好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均基于其对普世人情、人性的有力展现。这表明“世界文学”所诉求的“多元融和”,不仅是指“多元文化交流的和而不同”,更是指“面向普遍人性情感的多元写作共存”。第三,作为“世界文学”理念的重要实践案例,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英译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翻译和传播,提供了翻译模式和出版形态两个方面的借鉴,为深入思考“世界文学”的可能和限度给出了实例。
其他文献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环境恶劣,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岭南地区在古代常被视为蛮荒之地,文学的不毛之地。当代的地域文学研究兴起后,有不少目光敏锐的学者开始研究岭南地区与文学之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基本集中于诗文方面,关于小说与岭南的关系却未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  中国古代小说在唐代有长足的进步,岭南书写是唐代小说中引人瞩目的内容。唐代诗文中虽然已经出现了大量书写岭南地区的篇章,但由于诗文多
学位
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居柳州、桂林、梧州、贺州四市之间,处于多语多方言过渡地带。本文以荔浦杜莫寨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力求全面揭示其方言特征,并为广西粤语比较研究提供第一手鲜活的材料,同时揭示处于多方言接触地带的杜莫寨话与其他方言接触交融的特点与规律。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主要介绍荔浦县人文地理概况、广西粤语和蒙山话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方法、
学位
本文以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白话与肆排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研,结合已有的研究材料,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太平镇这两种方言的语言事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同时进行两种方言之间的横向比较,揭示彼此之间语言特点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本文第一章为概述,重点介绍了崇左市的人文地理概况及语言使用情况,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崇左太平镇白话与肆排话语音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及内部比
本文以文化表达、展演和重塑视角审视勾蓝瑶洗泥节的变迁过程,描绘出民族节日在旅游情景中的传承创新轨迹,表明在现代性与族群历史记忆对话中,地方传统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走向衰亡,而是更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地方社会的文化自觉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使族群文化不仅适应当下社会环境,还保留自我固有属性。勾蓝瑶洗泥节原是一种民间仪式,其主要象征意义为凝聚族群内部力量,维护社会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洗泥节被旅游化再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负面评价话语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的口语会话语料库,采用会话分析、定性考察及归纳描写等研究方法,基于言语行为与会话关联等语用理论,对负面评价话语的界定、特征、分类及其表达策略与应答模式展开了详细讨论,以期从宏观上构拟出一套完整的负面评价会话框架,为今后深入研究具体的节点策略提供参考。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随后对国内外有关(负面)评价
学位
“谢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谢谢”的功能逐渐发展演变,超出了典型致谢语的范围,产生了一系列特殊而富有价值的社会功能。“谢谢”功能的演变,丰富了人际互动的言语形式,但对于“谢谢”的误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际互动的顺利进行,且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学术界关于“谢谢”的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谢
学位
汉语方言中的“个”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本文从类型学视角出发,力图详细描写汉语方言中“个”的功能表现及其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章是本文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缘由、相关研究的现状,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讨论“个”的功能。在多种汉语方言语料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文章将“个”的功能概括为七种:计量功能、指称功能、领属标记、关系化标记、状语标记、话
学位
本文考察了领属成分充当给予义双宾句直接宾语的现象,认为领属成分可以充当给予义双宾句直接宾语。我们的研究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提出了给予义双宾句排斥领属关系这一问题,并概述了对双宾句的已有研究。第二章从有定无定与信息传递的结构角度入手,认为虽然双宾句的直接宾语倾向于无定形式,但新信息也可以用有定形式来表达,为有定的领属成分充当直接宾语提供可能性解释。第三章认为领属成分可以充当给予义双宾句直接宾语。能进入
学位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并不局限于他将欧洲社会各流派的主流思想引入急需变革的西班牙,和促进了欧洲大陆哲学思想的传播;还在于他能够从理性主义式微的年代,探索出一条解救人类生存问题的生命-历史理性之路。而且作为一名较早关注大众崛起的社会文化批判者,他还以少数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性眼光注视到了大众文化与现代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并从中发现了代表
本文是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的跨方言比较研究。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三角”语法理论,对汉语方言的是非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和特指问句进行专题考察,通过对比分析各类疑问句在不同方言中的“表”、“里”、“值”特征,归纳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究其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梳理各类疑问句的地理分布及方言使用情况,以期深化对汉语共同语及方言的认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