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M2.5和O3的健康风险评估 ——基于上海案例分析及未来预测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中国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然而,有限的研究调查了PM2.5、O3的对中国的大城市上海的死亡率、门诊量的影响。对于PM2.5来说,对人体危害最大的PM2.5组分及其来源仍不清楚,故无法准确量化细颗粒健康危害程度。另外,同时计算未来排放,气候和人口变化时,量化中国未来的PM2.5和O3浓度变化及其健康影响非常具有挑战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上海市短期暴露于PM2.5和O3与每日门诊/每日死亡之间的关系。评估上海市短期暴露于PM2.5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NO3-)、铵盐(NH4+)和硫酸盐(SO42-)与每日死亡之间的关系。计算PM2.5中毒性最大的组分元素碳(EC)及六个不同来源(居民源、工业源、运输源、露天燃烧、电力源和其他源)EC的疾病负担,并确定贡献最大的EC来源。预测未来从2010年到2050年的PM2.5、O3导致的的疾病负担和寿命损失年限(YLL)。应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PM2.5、O3与每日呼吸道疾病门诊量的暴露-反应关系。研究了全年和冷暖期15-60岁和60+岁年龄段、男性和女性与污染物相关的呼吸道疾病门诊的相关性。最后,将单日滞后模型的结果与移动平均滞后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样,使用GLM分析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市的污染物对不同原因死亡率的影响。利用社区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拟PM2.5组分(OC、EC、NO3-、NH4+和SO42-)浓度分析上海市短期暴露于PM2.5组分与每日死亡之间的关系。使用CMAQ模型预测的年平均EC浓度,估算了中国2013年归因于EC的过早死亡。采用面向源技术估算了六个来源对EC的贡献,包括居民,工业,运输,露天燃烧,电力和其他来源。利用暴露-响应函数(ERFs)计算EC的过早死亡人数,以确定可以有效降低中国不同地区的BC相关早死的来源。利用戈达德地球观测系统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预测的四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RCP2.6,RCP4.5,RCP6.0,RCP8.5)下从2010年到2050年的PM2.5、O3浓度。预测未来中国PM2.5、O3的疾病负担和YLL。PM2.5增加10μg/m3,呼吸门诊患者的RR增加0.37%,女性暴露于PM2.5(RR:1.005,95%CI:1.003-1.006)比男性(RR:1.002,95%CI:1.001-1.004)更敏感,15-60岁(RR:1.004,95%CI:1.003-1.006)比60岁以上年龄组(RR,1.003,95%CI:1.001-1.005)更敏感。在温暖期,呼吸系统门诊量与O3没有显着相关性,而在寒冷期则与O3呈负相关。PM2.5在寒冷期要比温暖期与呼吸道门诊量关系显著。PM2.5对所有病因死亡率都有显著影响,PM2.5增加10μg/m3,死亡率增加0.7%(RR:1.007,95%CI:1.001-1.012)。对于PM2.5,每增加10μg/m3,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上升1.9%(RR 1.019,95%CI:1.003-1.035)。对于O3,每增加10μg/m3,导致全因死亡率增加了0.80%(RR:1.008,95%CI:1.001-1.015)。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了1.10%(RR:1.011,95%CI:0.999-1.021)。在PM2.5五种组分中,EC对上海市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最大,每增加10μg/m3浓度,死亡率增加10.5%(RR:1.105,95%CI:1.027-1.189),其次是OC(RR:1.058,95%CI:1.028-1.089),NH4+(RR:1.027,95%CI:1.003-1.052)和SO42-(RR:1.010,95%CI:1.000-1.021)。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EC,OC,NO3-和NH4+具有重大影响。除SO42-外,单日滞后模型的RR值均小于移动平均滞后模型。2013年,中国由EC造成的全因早死总数约为1 436 957(95%CI:998 746-2 029210)。河南的死亡人数最多,为161 252(95%CI:113 067-224 682)。居民和工业来源是造成EC过早死亡的两个主要来源,分别导致915 031(95%CI:627 254-1 317 654)(60.0%)和326 765(95%CI:220 012,482 996)(19.6%)死亡。与2050年相比,自2010年以来PM2.5浓度在-31.5%至14.5%之间变化,导致的PM2.5相关死亡率变化为-13.5%至9.4%,而PM2.5相关YLL变化为-25.5%至0.7%。到2050年,O3的浓度变化为-13.3%至3.7%,导致O3相关死亡率的变化为-26.9%至13.1%,YLL的变化为-48.6%至4.0%。另外,到2050年,两种污染物在RCP4.5情景下的健康影响之和最小。结论:PM2.5、O3对门诊量及死亡人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风险。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PM2.5和O3污染的缓解措施。尽管估算存在不确定性,但建议在中国降低EC会带来重大的健康益处,控制工业和交通来源将有效减少中国由EC引起的过早死亡。另外RCP4.5是未来PM2.5、O3相关的死亡人数最低的情景。控制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污染物排放具有巨大的健康效益。
其他文献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期,以提高气象数据共享应用为核心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时常会面临用户非法入侵和访问等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系统安全,多种信息保护技术被应用其中。密码口令是获得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访问权限最常用的一种身份认证法,但它极易被泄露、遗忘或破译。指纹因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作为一种身份认证凭证,但实际应用中,非法用户可通过人造指纹入侵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给系统访问带来安全隐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应用。云计算可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使得在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交互的情况下快速获取资源。云计算以其高可伸缩性、成本低廉、运维便利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业的数据服务领域。随着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应对气象信息的海量存储和即时共享等问题,中国气象局正在加快推进气象大数
加强小麦主要病害的测报调查对指导病害科学防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作物调查方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如何高效利用丰富的遥感数据和方法基础是实现作物病害准确、实时、快速、大范围的定量化区分与监测的关键。本文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对象,结合其不同的侵染循环机制和生境响应差异,综合不同发病期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以及Sentinel-2、Landsat-8和GF-
尽管土壤中的水分在全球水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然而,土壤湿度在全球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系统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它通过改变地表的反照率,影响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输送等影响气候。目前,一些遥感和实地测量技术已被用于土壤水分监测。然而,如何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的精确度,以及土壤水分观测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仍然是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
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的关键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动量和物质交换,影响局地以及区域气候,也是衡量气候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基于土壤湿度数据和干旱指数,研究了1961-2017年中国土壤干旱变化特征,揭示了中国极端土壤干旱的概率风险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时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的贡献变化,研究了不同土壤干旱异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
空间天气的研究是基于雷达、卫星等系统所监测到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而空间电子系统在太空中受到高能粒子(如太阳高能粒子)的干扰,对其存储器中的数据造成误差,这就需要对其编码系统进行纠错。代数编码是最经典的一种编码理论,本文主要就所涉及的环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个环 R的素根 P(R)、Levitzki 根 L(R)、上诣零根N*(R)、Jacobson 根J(R)和幂零元集N(R)之间的关系为:P(R
2011年10月28日搭载于美国SNPP卫星平台上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ATMS是一种跨轨扫描仪器,具有22个的通道,频率范围从23至183 GHz,可以用于在晴空和多云的条件下大气温度和湿度反演研究,这对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ATMS观测资料的地理定位误差、定标精度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误差校正后的资料对大气温度进行反演,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
低能见度天气会造成交通事故,危害人身健康。对低能见度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利用多地基遥感设备对雾、霾和沙尘暴等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长时间联合探测;通过分析各气象要素的结构特征,总结了雾和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研究了毫米波雷达探测沙尘粒子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关键问题。为了得到雾、霾天气更精细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大气垂直结构,本文选择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探测地点,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
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阻碍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对实现京津冀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60~2015年共56年京津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口集中在城市居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耗也稳步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气象环境效应(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区域,主要利用考虑室内外能量交换过程的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EP-BEM,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Building Energ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