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的孕育和发展,经过了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第二渠道、活动、活动课程等形成阶段,展现了我国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价值追求和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与世界课程改革大潮的趋势息息相通,对我国课程理论建设和课程实践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活动课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课外活动阶段、活动课阶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课外活动的普遍开展与盛行,始于18、19世纪的西方。198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第一次将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课外活动具有教育性、自愿选择性、实践性等特点。活动课始于1992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其根本特征是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列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恩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素质教育目标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基础的一种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实现和统一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则是其努力追求的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关键,对该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予以合理设计和精心组织,是该课程的价值追求和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把握紧扣活动目标、适度、因地制宜等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主要采取主题活动的设计模式进行;其实施要恰当处理学校既定内容与活动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恰当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