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科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中的衍化过程及其与哲学思想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科学”在中国的输入、接受的过程,可以说是沿着“技”到“道”、“用”到“体”的形上化的方向进行的。本论文主要对从明到五四时期“科学”的衍化过程和中国现代科学主义的历史起源及其多重向度作研究。 绪论,介绍古代中外交流的情况,大略地概括了近现代“科学”输入的基本情况,并且描述了中国传统“格物致知”思想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格致学在基本含义和根本精神上的异同。 第一章,阐述明清之际西学输入时传统士人对西学的三种不同反应——即全面接受、批判接受、全盘拒绝,研究明清以来传统格致学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明末实学精神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二章,研究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科学认识。他们的立场基本上停留在“夷技”与“器物”的层次上。洋务派在“重道轻艺”思想的束缚下,制造出辩护学习西方科学的一些观念,即“师夷长技”、“道器统一”、“中体西用”“、西学中源”等等。这些理论虽然包含着“华夏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但在晚清为学习西方科学建造出良好的条件。晚清时期出现的格致书院与《格致汇编》,在中国传统格致观从“义理”到“物理”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对中西格致学的异同进行理论的考察,初步解释了中西科学之间的深刻差别。 第三章,研究变法派(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为中心)科学认识的特点和哲学思想的演变。在变法时期,科学经历了多方面的转换。康有为以天文学为精神境界的根据和前提,则使科学含义向人生领域扩展。严复对传统“中体西用”论的批评和天演哲学的提出,科学开始获得了普遍的世界观意义。梁启超在佛教真理观的基础上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扩大科学的内涵和范围。谭嗣同将近代科学——即电气、以太及算学、几何学、格致学与平等、仁等等观念沟通起来,使科学与世界普遍真理融合为一。在变法时期如上的泛化过程中,科学进一步由“技”、“学”,提升为“道”的形态。 第四章,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化浪潮中的启蒙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分析科玄论战中各派科学观的特点,以说明近代科学主义和教条主义产生和确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