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生态移民”的实施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贵州省2012年开始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其本质是为了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以解决贵州省身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民因环境致贫,因贫困导致环境更加恶化的局面,扶贫生态移民的核心理念是确保移民“搬得出,能就业,有保障和不返迁”。然而生态移民在经历了迁移活动之后,面临着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改变,因此移民是否对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适应是实现这一核心理念关键。 本文主要从移民迁移城镇后,面临的生产、生活的变化及其适应状况为着力点,通过偶遇抽样的方法对织金县的两个生态移民安置点的移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163份,同时辅助访谈的方式对生态移民移居城镇后的适应状况及存在的困难。以“社会适应”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移民后,生态移民的生活方式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劳作方式上出现了职业的分化,但分化层度不高、消费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消费结构向发展资料转变、闲暇活动从相对单一到多方面的转变,移民后移民的社会关系向业缘关系的转化,地缘关系逐渐减弱,交往目的变得理性化等变化。并且移民对于生活方式的转变的总体适应状况一般,仅有78.5%的移民能够基本适应城镇生活方式,很适应的比例不高为12.3%;在四个方面的生活方式之中,适应状况最差的是劳作生活方式,适应状况最好的是闲暇活动方式,不同群体的的适应状况有差异,然后从移民主体本身、社会经济环境等角度分析了移民不适应城镇生活方式原因,最后提出提升移民适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