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论治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其辨证方法却存在着多样性(七法一纲),而这种多样性,则导致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结论的不统一,即通常面对同一病例,不同的医师往往根据其经验和习惯会选择不同的辨证纲领,得出不同的辨证结论,因而给出不同的治法方药。这使中医在辨证论治运用的规范化与研究的客观化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计划以中医辨证纲领的融汇沟通为目标,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原理出发,以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的病证分类框架为依托,系统收集和梳理经典《伤寒论》大六经证治分类知识体系,剖析“证-理-法-方”关联的辨证立法逻辑关系,深入挖掘伤寒学大六经证治分类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用价值。方法:(1)文献整理法:以《伤寒论》原著为基本素材,借鉴姚荷生与导师既往的研究成果,如姚荷生遗著《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纲目》、导师研究生讲义《伤寒学病证分类纲要》、《伤寒论讲义》等,参考古今证治分类的有关专著,系统收集整理《伤寒论》原文证治素材,并基于姚荷生辨证要素原理,以辨证要素为基点,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经典辨证纲领融合汇通,对相关证治单元进行属性标定,明确标定其病因、病所、病机,并组合得出综合结论。(2)逻辑分析法:从辨证要素的逻辑性与要素关系的结构化上,比较分析各个证治单元,提取、归纳出具有结构更完整、指向更精确的辨证要素。(3)信息标引法。运用数据库Excel表格处理技术,对证治内容的文本信息进行数据结构的属性标引,进行证治要素的结构化录入,形成能够从辨证要素切入,进行多维度、复合化功效检索的数据库,便于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检索,为临床辨证选方提供更系统、明晰的检索路径。结果:(1).系统整理归纳出《伤寒论》证治体系中相对独立的证治类型135个。与现行教材比较,其中类型种类增加15个,对有证无方15个证型补充后世适宜方剂;并重点对整个证治体系的类型关系进行了结构化调整。(2).以具体详尽的证治类型展示了基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原理所构建的大六经证治分类体系。即得出六经病变皆有表里、寒热、虚实变化的证型分布特点,使六经辨证框架更加系统完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广泛的适用性,继而能够走出伤寒病种的局限,向温病,乃至内伤杂病等领域拓展。(3).对《伤寒论》证治类型进行了基于辨证三要素原理的精细化属性标定。即通过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的分类方法,对每个证治单元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标定,如太阳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可表述为:风寒外犯(病因),太阳肌表(病所),营卫郁滞(病机);由此使具体的辨证与论治都有更加明确清晰的着眼点。(4).探索了一种比较有效的衔接证-理-法-方的思维方法。即以病因、病所、病机三要素为核心着眼点,对每一个证治单元的证-理-法-方进行相关属性标定,通过辨证与治法的紧密对接,实现辨证目标、鉴别指征、立法要点与选方用药之间的环环对应,与“证候-方药”之间的内在关联。结论:本课题从姚荷生辨证三要素原理出发,以病因、病所、病机三维一体的病证分类框架为依托,以《伤寒论》有关的证治文献为具体内容,系统整理和归纳出比较系统而较具结构化的大六经证治分类知识体系,展示了六经病证各具表里、寒热、虚实变化的丰富内涵。其不仅可以更为系统全面、丰富完整地反映《伤寒论》条文所涉及的各类证治内容,并可形成思路更为清晰,逻辑更为准确的辨证论治分类框架与知识体系,且还有望为伤寒与温病,外感与内伤等不同的病种之间,在辨证论治方法上的融合与沟通,提供极有意义的研究思路与创新路径。同时,本课题也探索出一种以病因、病所、病机为核心,能有效展示《伤寒论》证治体系“证-理-法-方”环环相扣、一理贯通之内在逻辑关系的证治要素解析方式,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中医经典的辨证论治学体系规范化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