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90%以上的碳排放都是通过城市产生,能源、交通、建筑是城市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在全球气候变暖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理念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为应对当前出现的城市蔓延与交通个体机动化问题,需结合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导向,扬弃“增量时代”规划价值观,从“被动应对增长”向“主动引导发展”转型。因此,在存量时代如何解决“增量规划”模式的时空压缩发展带来的低碳化、生态化困境与挑战,是本研究的关注重点。在低碳生态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公交服务体系,实现城市交通的“结构性低碳”,是时代发展迫切需要。研究首先在剖析低碳生态城市理念以及梳理国内外实践案例基础上,分析低碳生态城市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厘清低碳生态城市中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交通结构、能源利用等因素与低碳发展的相关性。充分认知土地与交通的相互影响机制,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交通-土地-生态”空间规划模式。明确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可持续机动化的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交通导向下城市空间层面的响应机制。树立公交主导、紧凑、生态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引导居民正确的机动车使用观。重塑街道空间活力以弥补当前城市人性化的缺失,强化绿地水网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和品质。其次,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当前苏州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阶段,但又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空间利用效率降低、机动车出行依赖高等问题,因此必须主动引导城市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发展。结合空间句法和GIS工具进行大数据分析,从紧凑度、职住平衡、道路网、功能布局、公交建设水平几大方面分析苏州城市交通与空间结构发展特征和“路网型缺路”和“水网型缺水”的问题。最后,在上述规划框架下提出苏州中心城区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确定低碳生态的空间发展模式,从交通、用地、生态三大层面,通过完善道路网、公交系统优化升级,公交导向发展的用地更新策略,打造高渗透的生态网络。为苏州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研究认为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存量背景下,应尽快从试点建设进入建成区改造升级阶段,需要重点构建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下的城市更新的理论体系、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作为保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