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水资源的缺乏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水源涵养功能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是我国的重要举措并取得硕果,但对于不同区位森林类型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评价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针对江河源头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系统的监测与评价。在了解澧水源头区域森林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选取3块典型的阔叶混交林和1块撂荒地,以森林水文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和土壤学等为理论基础,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澧水源头区域阔叶混交林水文功能的研究。从灌草层的截持雨水作用、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土壤层的蓄水与渗透性能等方面对澧水源头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定位观测、计算、分析和评价其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结果表明:①灌草生物量的大小为撂荒地(4号样地、7.62t·hm-2)、木荷-润楠混交林(3号样地、5.66t·hm-2)、刺楸-枫香混交林(2号样地、4.02t·hm-2)、木荷-润楠混交林(1号样地、3.14t·hm-2);灌草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在2.26t-hm2-5.56t.hm-2。撂荒地灌草生物量与最大持水量均明显大于有林地,这主要是其没有乔木层遮挡,光照效果好,灌草层植被丰富的原因。②木荷-润楠混交林(1号样地)枯落物贮量最大,为12.70t·hm-2,刺楸-枫香混交林(2号样地)次之,为9.33t·hm-2,木荷-润楠混交林(3号样地)和撂荒地分别为7.19t.hm-2和3.66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持水量与枯落物贮量的变化呈正比,其变化幅度分别为5.59t·hm-2~28.45t·hm-2、0.48~2.41mm。③从土壤的物理性质来看,有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小于撂荒地,其0-45cm容重平均值的范围为1.22-1.39g/cm3;土壤各层非毛管孔隙度变化整体趋势是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其变化范围在2.83%-3.25%之问。这主要受土壤自身结构与根系共同影响。④土壤最大蓄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980.48~2199.56t·hm-2之间,木荷-润楠混交林(1号样地)最大,撂荒地最小。有效蓄水量的大小依次为刺楸-枫香混交林(2号样地、150.75t·hm-2)、木荷-润楠混交林(3号样地、146.25t·hm-2)、木荷-润楠混交林(1号样地、139.12t·hm-2)、撂荒地(127.54t·hm-2)。各样地土壤上层(0~15cm)的初渗和稳渗速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82~8.71mm·min-1和0.55~3.62mm·min-1之间,木荷-润楠混交林(1号样地)的初渗和稳渗系数都最大,分别为4.11mm·min-1和1.43mm·min-1,这与其较好的土壤物理性质有关。⑤通过对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指标的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木荷-润楠混交林(1号样地)最大,其次为木荷-润楠混交林(3号样地)和刺楸-枫香混交林(2号样地),最小的为撂荒地,由此可知,木荷-润楠混交林在水源涵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研究结果为澧水源头区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对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以及江河源头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与保护起到一定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