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和分析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已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了研究病种疫情的县区,并按照剔除标准确定研究县区。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细菌性痢疾和麻疹作为研究病种,并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的要求为研究病种的暴发识别标准。如果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在某起事件的首例病人发病且开始报告病例之后、在该起事件接到报告之前能够发出预警信号,则认为预警系统对该起事件成功地实现了预警。本研究分别以固定周期和研究病种的平均潜伏期为观察周期日数(W天),再分别前后摆动N个周期,以既往3年作为参比历史年数和以P80为预警阈值,用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领先时间作为预警效果的评价指标,探索了研究病种的预警效果,同时对预警效果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数据整理和移动百分位数的计算利用Excel2003完成。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均用SAS9.0实现。研究结果1不同参数设置的预警效果细菌性痢疾的参数设置分别为W=7,N=1、W=7,N=2、W=3,N=1和W=3,N=2时,灵敏度分别为30.8%、15.4%、46.2%和26.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8%、6.0%和10.0%;4种参数设置的领先时间的中位数均为0天。麻疹的参数设置分别为W=7,N=1、W=7,N=2、W=12,N=1和W=12,N=2时,灵敏度分别为59.2%、55.1%、44.9%和3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3.0%、13.8%、12.8%和21.5%;4种参数设置的领先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3、2、0和0天。2预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以W=7,N=2为参数、以P80为预警阈值)单因素分析结果说明,2004-2006年县区平均报告发病率(x1)、首例病人发病到事件接到报告前一天平均每天报告病例数(x3)是细菌性痢疾预警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对细菌性痢疾预警效果有影响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说明,首例病人发病到事件接到报告前一天平均每天报告病例数(x3)、截止事件接到报告7天内的报告病例数(x4)、是否及时报告病例(x7)以及是否集中报告或集中订正(x8)是麻疹预警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说明截止事件接到报告7天内的报告病例数(x4)是麻疹预警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说明首例病人发病到事件接到报告前一天平均每天报告病例数(x3)和是否集中报告或集中订正(x8)是麻疹和细菌性痢疾预警效果共同的影响因素。3预警控制图分析结果细菌性痢疾和麻疹在实现和未实现预警的县区预警控制图高峰平台的出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建议1不同参数设置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效果不同。2“首例病人发病到事件接到报告前一天平均每天报告病例数”(x3)和“是否集中报告或集中订正”(x8)可同时影响细菌性痢疾和麻疹的预警效果。。3只有改善报告质量,才能最终改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效果。4建议进一步优化预警算法并将更多来源的数据引入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