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取统计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依据Dubberley分型进行研究论述,观察肘关节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以期提高诊断水平以减少漏误诊;明确损伤机制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出规范化的治疗建议,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明确远期疗效可行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8例肱骨小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区间14~75岁,平均35.78岁;左侧11例,右侧7例。全部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无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均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方式治疗。DubberleyⅠA型4例,ⅠB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4例,ⅢA型3例,ⅢB型4例。单纯Herber螺钉内固定4例;Herber螺钉加克氏针内固定2例;肱骨外侧钢板加克氏针或螺钉或Herber螺钉内固定5例;克氏针结合可吸收螺钉或可吸收棒内固定6例;游离骨块切除加铆钉修复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8天。对入选病例进行了平均12个月的随访,并对最终随访结果所得的远期疗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估,以评价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X线均示解剖复位,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全部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或异位骨化现象,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术后肘关节平均活动度:伸0.56°(-15°~10°),屈117.5°(100°~130°),旋前87.78°(80°~90°),旋后87.22°(80°~90°),运动弧118.06°(85°~140°)。随访数据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6](见附表1)进行评分,优13例,良5例;平均得分94.72分。其中肱骨外髁后方粉碎骨折9例(ⅠB型1,ⅡB型4例,ⅢB型4例),其肘关节平均屈伸运动度111.67°,MEPS评估平均得分91.11分。结论:肘关节外侧入路可较为清晰的显露骨折面和游离的肱骨小头—滑车骨块,统计数据显示,其用于DubberleyA、B型肱骨小头骨折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可用于伴有肱骨外髁后侧骨折的Dubberley B型骨折或肘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入路操作平面简单安全,周围解剖结构明晰,无重要血管神经,术中不会造成进一步损伤,对骨折周围的血供破坏也较小。入路可较为灵活的向近(远)端延长,有利于全面探查并行有效的骨折复位及坚强固定,对于周围韧带、关节囊等的损伤也易于发现及修复。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较少,患者多可早期行肘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辅以舒筋活血中药外洗剂,患肢功能活动恢复顺利,可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